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新冷戰.經濟篇】三分天下的極權世界
2
0:00
-17:34

【新冷戰.經濟篇】三分天下的極權世界

George Orwell 寫 1984 並非只是針對蘇聯?為何冷戰不只是兩大意識形態的對壘?三分天下的預言,又是甚麼一回事?
2

「《1984》描繪極權統治下,人性的扭曲嗎?」這是大多數人對這本神作的解讀。

本來我也是這麼想。

原來早在 1945 年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兩枚核彈之後,Orwell 寫了篇「你與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預言世界將進一個漫長,而且是「沒有和平的和平時代」(peace that is no peace)。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會聯想到《1984》裡的一句說話:「戰爭就是和平」(war is peace)。

Orwell 寫《1984》,不只針對蘇聯;這本書的預言是:冷戰令世界只剩下幾個超級大國,而全世界人都活在某種扭曲人性的極權。

剛才提到「你與原子彈」這篇文當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段落,提到社會學家 James Burnham 在 1941 年發表的《管理層革命》(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當中是這樣講的:

「地球被三大帝國瓜分;每個帝國都自給自足,與相互之間隔絕。寡頭政權,透過不同的政治偽裝延續統治。三大帝國的勢力範圍劃分,將糾纏經年。三大帝國中的第三個,即主導的東亞的中國,卻有些變卦,暫時只是一個可能,未盡成為事實。」

…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is being parceled off into three great empires, each self-contained and cut off from contact with the outer world, and each ruled, under one disguise or another, by a self-elected oligarchy. The haggling as to where the frontiers are to be drawn is still going on, and will continue for some years, and the third of the three super-states — East Asia, dominated by China — is still potential rather than actual…

以上三分天下極權世界的預言,不就是《1984》的故事的藍本嗎?

但在講為甚麼會出現「三分天下」之前,應該要先講 James Burnham 的《管理革命》。

《管理革命》的預言

James Burnham 在 1941 年發表的《管理革命》(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可以說是一部承先啟後的政治學著作;Burnham 曾經是托派共產主義的信徒,後來他「皈依」了當時的社會科學,想法更接近韋伯(Max Weber)。

Burnham 認為,世界既不會出現無產階級革命,亦不會繼續是真正的資本主義,而是異變成由專家、技術官僚、行政人員等所經營的「管理型社會」。

究竟《管理革命》預言了甚麼?內容大概可以歸納成三個重點:

一,不論政治抑或市場經濟,都會被一群專家、技術官僚、行政人員所指揮。傳統資本主義,重點是私有產權。但戰後的世界,資本漸漸變成由不真正擁有資本的管理階層所支配;不論是企業管理層,抑或是計劃經濟中的技術官僚,他們的思維模式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政治上,掌握實權的其實也是政府機器中的官僚、幹部。每個人都是機器中的一部分,而且是隨時可以被替換的一部分。

二,無處不在的管理形社會:專家的崛起帶來的「管理型社會」是全球化現象,不限於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亦不限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或是意識形態。所以,戰後的世界,本質既非資本主義,亦非社會主義:這種「管理型社會」是前所未見的現象。透過權力分配資源,既非純粹的市場或經濟法則,亦不是政治上的理想主義。掌握權力的目的,是要永續管理形社會,讓專家、技術官僚、行政人員永遠地控制著政治和經濟。

三,永續的不平等:「管理型社會」不但沒有令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平等。相反,掌握了知識的專家、技術官僚、行政人員,將建立一個新的社會階級結構,位於頂層的階級,也就是「老大哥」(Big Brother),既不是完全的世襲,但又不是真正的唯才是舉,而是有能力用各種方法控制和改變群眾信念的「話事人」。

這樣講,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甚麼 Deep State 和陰謀論。其實沒有那麼複雜,只是在不同的時空,一樣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只不過用的方法有所分別,但本質上不是威脅利誘,就是思想改造。

冷戰不只是兩大陣營對壘

教科書中的冷戰,往往被描述成兩陣對壘;也就是代表了社會主義的蘇聯和中國,以及代表了資本主義的美國和西歐。不知道大家在歷史教科書讀到這種講法的時候,有甚麼感覺;但是細心剖析歷史,就發現簡單的二元分立法,忽略了細節,也見不到宏觀的局勢。

今日的分享,希望借 Orwell 和 Burnham 的觀點,從 1940 年代知識份子的角度,重新了解當時的三分天下觀。其實這三大超級帝國,嚴格來就,就只有兩個半,本質上都是在建立某種信念,也就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意識形態,去永續其本身的統治結構,

Burnham 的觀點,其實也受到現實主義的影響;也就是叫大家不要只見到表面上的意識形態的分別,忽略了其實這幾個超級帝國,本質上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受環境的影響又形成;意識形態是果,不是因。

當然,三大超級帝國,因為經濟和技術水平的分別,以至表現出來的政治和社會文化也有所不同。

先說美國和歐洲。這是最先工業化然後再發展出貿易和金融業的世界;但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剛經歷了百年一遇的經濟危機。在 FDR 的新政下,美國傳統的資本主義也出現了根本的改變。正如 Burnham 的描述那樣,踏入 1940 年代,指揮著資本和生產決定,已經不完全企業家和資本家的手上。

《1984》中的天下三分,故事所發生的地方叫 Oceania ,指的當然是歐美而不是蘇聯(Eurasia),更不是遠東(Eastasia)。美國的企業家和資本家,對比在英國和西歐的那些,相對上已經算是更自由、自主。英國和歐陸,在戰後的發展,更接近 Orwell 和 Burnham 的預言。事實上,除了 Orwell 和 Burnham ,海耶克也寫了《通往奴役之路》,警告英國和美國的民眾,不要以為戰勝了軸心國就一勞永逸,因為自由社會經過兩次大戰,也漸漸變得更似戰前的法西斯社會。

但美國和西歐,始終勝有工業革命和全球貿易帶來的經濟實力,也就是在知識和資本上有一定的優勢;雖然在戰後這些第一代的發達國家,也漸漸離棄了十九世紀的新古典自由主義,但亦未至於一面倒地變成極權。畢竟,知識才是資本,而承載知識的是人;而極權下難以累積真正人才、知識和資本。這不只是常識,也是歷史教訓。

講罷歐美,接下來的就是歐亞大陸上的蘇聯。

蘇聯前身沙俄,其實仍然是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蘇聯時期大規模工業化,也就是史太林主義,說穿了就是不計人命代價到荒蕪的地方,例如西伯利亞開採礦材和石油,然後透過版圖的內循環重新分配,促進急速工業化。當最受惠的是東歐,因為當地人力資源水平相對較高。

曾經有段日子,很多人相信「蘇聯模式」比自由市場更優越,超英趕美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但到 1970、1980 年代就更明顯見到,蘇聯式的計劃經濟工業化,發展到一定地步就會遇到樽頸位。蘇聯雖有天然資源,但知識和資本始終與西歐美國有一段距離。由蘇聯到後來的俄羅斯,由過去到今日,真正的優勢仍然是第一產業,也就是能源和礦產等天然資源。換句話說,整個蘇聯的歷史證明了,急速工業化不代表走進資本主義,未必能夠發展出一套真正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經濟生態環境。

更深入一點去了解,三種產業,即農、工、商;不應以高低貧賤劃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細膩的類比是,不同的經濟結構,像骨、肉和筋那樣,不是說有了一個就可以完全不要另一個。美歐的經濟,就是能夠做到三類產業類都同時並存;雖然比例上或許略有別,但只要維持得到關係的均衡,那就是相對穩定的狀態。

產業比例與社會文化有莫大關係。第一產業,例如農業和天然資源,所佔比例越重,就越易出現專制社會。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的過程,人和知識的價值也越來越高,當知識階層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Burnham 所講的那種「管理人員專政」也越明顯。發展中國家,軍人則相對有更大的權力。但是在已發展國家,影響力就轉移到技術官僚的手上。

但是還是回到最初所提醒大家,不要只看表面。在美國的軍人一樣是社會上的特殊階層,總統在名義上也是三軍總司令,國土安全部也是鉅細無遺地監視監聽網絡上的對話。當然,也有人認為,身為美國人始終相對自由,也只有極少數人會因為講錯說話而被監禁。憲法第一修正案捍衛的言論自由,近年雖然有所變異,但至今在美國說了不中聽的話,大不了,都只是被輿論的抨擊和排擠。

在歐美《1984》的預言雖然與我們有一段距離,但也不是真的遙不可及。

遠東的第三陣營

至於遠東那個神奇國度,天然資源不如蘇聯,人才和資本則不如歐美。但經濟學教讓我們明白到,沒有絕對優勢,還是有相對優勢。遠東的第三陣營,最大優勢就是人多;人多,即勞力多,供應多自然價錢低。換句話說,廉價勞動力就是神奇國度的最大買點。

但反過來說,這種靠販賣廉價勞動力賺取外匯的社會,當人口結構出現變化,帶來的影響亦不成比例地大。很多人只道人口高齡化的挑戰是醫療和照料,但我認為,當靠販賣廉價勞動力賺錢的社會出現人口高齡化,那才是真正的負累。

相反,在知識形社會下,高齡的人口仍然可以參與在各種經濟活動;那就是美國和中國的最大分別之一。

說遠了,假如要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解釋 1970 年代後的世界經濟,我會說是歐美的資本主義模式結合了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再加上在蘇聯和傳統產油國外,大量開發天然氣和石油。

就是這樣,冷戰的第一回合進入尾聲。

遠東的神奇國度,是最後才發展第二、第三產業。中國大陸的急速工業化,不是靠蘇維埃式的計劃經濟,而是受惠於歐美的訂單。至於第三產業,更加是在 2000 年後才起步。然而,這麼多年來,這套文化體系仍然離不開「人多好辦事」的傳統經濟價值觀念。例如,近來世界吹起人工智能熱潮,神奇國度的領導人就立刻要全民上下總動員去「彎路超車」。

殊不知,像 OpenAI 這樣顛覆力強大的企業,其實只有三百多名員工。知識形社會的真正優勢,是有個開放的環境,讓知識推陳出新;人多,不如念頭豐富。

神奇國度的制度缺陷,不只是思想上的貧乏。在另一邊廂,能源,礦產和原材料等第一產業,亦不是神奇國度的最主要出產。所以,若非有進口原材料的支援,依賴販賣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增值少,亦難以持久。說穿了,神奇國度的工業,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以組裝為主,創造能力始終是相對遜色。

冷戰的第二回合

至於冷戰第二回合,由神奇國度的擴張開始。

一帶一路是甚麼?當年的主流論述說是要輸出產能,因為產能過剩。這固然是一種觀點,但從另一方面了解,中共是要將影響力擴展到中亞到中東,也就是一條能源和礦產的輸送帶。中共最擔憂是出不了海,唯有靠陸路;這也是為何過去百多年來,神奇國度的理想主義者,都很著迷於修築鐵路和國內的運輸網絡。

畢竟他們相信,大不了就回到過去那在圍牆後的自給自足狀態。還記得 Orwell 的預言嗎?

俄烏戰的結果,會否令勢力的平衡出現轉變?中俄又是否必然的盟友?中美的關係會如何發展下去?看到這裡,相信大家應該有多一個新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我亦留待日後再詳細分享。最後,再分享多一次過去這個系列的其他文章: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