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5 • 20M

【新冷戰.歷史篇】兩陣對壘(下)由星戰到新冷戰(1965年至今)

陰魂不散的民族主義

2
Upgrade to listen

Appears in this episode

Simon Lee | 利世民
利世民,香港人,信奉古典自由主義,樂天知命,不問鬼神;自媒體主筆,平均每半年就有一個新興趣,涵蓋政治、經濟、歷史、哲學。
Episode details
2 comments

【上回提要】假如要明白冷戰是甚麼一回事,只要讀一篇短文就夠。美軍在廣島、長崎投下兩枚核彈後的兩個月,也就是 1945 年 10 月,George Orwell 發表「你和原子彈」(You and the Atomic Bomb),預言往後的日子將會是一個「沒有和平的和平」,國興國之間,將永遠不可以征服對方。

所以,自從 1965 年談判核不擴散,冷戰正式進入另一個階段。另一邊廂,在同一個時空,掌握核武的國家,由本來的美國和蘇聯,增加到英國、法國和中國。後來,更加由原本的五個核武國家,加上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以及北韓;而這四個國家,並非核不擴散條約的協約國⋯⋯

利世民 Substack
【新冷戰.歷史篇】兩陣對壘(上)奧威爾的預言(1942-1964)
Listen now (21 min) | 這個系列,我會從歷史、政治和經濟分析「新冷戰」。 新冷戰與冷戰,究竟會有甚麼分別?甚至乎,現在是否真的有「新冷戰」?「新冷戰」對我們有甚麼影響? 香港紀事本末(進度報告).為甚麼要冷戰? 我最初構思那本「久聞樓梯響」的《香港紀事本末》,已經想以「兩次冷戰之間」為主軸。 若非冷戰爆發,美國或許還是會向英國施壓,將香港交還予國民政府。至於英國政府,其實自 1947 年印度獨立,亦已經面對現實,接受殖民地獨立。二次後第一位港督楊慕琦,更已經著手推動政制改革,史稱「楊慕琦計劃」,準備香港前途自決。但為何接手的葛量洪,卻借香港仕紳,擱置楊慕琦計劃?很多人只留意到葛量洪是中國通,與香港有點淵源,但很少人留意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兼任英國的西太平洋高級專員,亦曾在戰時與盟軍在西非協調盟軍的補給物資等任務。…
Listen now

Listen to this episode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利世民 Substack
to listen to this episode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