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HKTVmall 的拖數傳聞

憤怒的網民.瘋傳的網聞
4
Transcript

No transcript...

早兩日在一個 WhatsApp Group 裡面,有位好朋友傳來了一張網上的貼圖,就 HKTVmall 拖欠商戶的貨款。這個 WhatsApp Group ,平時只是討論中年男人的心聲,但有時也會講講經濟和金錢的問題;朋友傳來 HKTVmall 苦主群的貼圖時,我們剛剛在討論香港近來的經濟景氣。

聽罷,我也不以為然;直到見到網上越來越多人講,才開始感到有點好奇。

我在 Facebook 上問有沒有讀者有第一手的經驗。留言的,有不少其他消息和個人意見,也有一、兩個應該是 HKTVmall 商戶的讀者說,這個月是比平時遲了幾天,但平常的找數日期,剛好就是農曆新年,所以他們也不覺得有甚麼問題。

也有讀者說,他們留意到在 HKTVmall Facebook Page 發洩的苦主,大多數留言都是差不多。有人懷疑是網絡水軍「帶風向」的行為;甚至有人提出疑問:「會不會有神奇國度競爭者為進軍香港市場派出的先頭部隊?」

先講網絡水軍「帶風向」的問題。

過去幾年,的確有幾間公司和幾個行業,疑似被神奇國度的暗黑公關狙擊。這裡我必須要戴上頭盔,因為暗黑公關狙擊這回事,我也是道聽途說加上一點個人的推測;通常這種狙擊,都會對人不對事,重點不是要爭取些甚麼,而是要對方聲譽受損。

為甚麼損人而不利己的事也帶人去做?有些情況是,行業根本沒有真正的市場競爭,尤其是受到政策的保障的行業;這種情況下,狙擊的目標是為了爭取更多籌碼去改變政策,手段就是透過製造輿論。網購在香港沒有甚麼法規政策的限制,不見得要出此下策。

話說回來,製造輿論也有高手與低手的分別。高手,通常都只會順勢而為。低手,則強詞奪理,自說自話。當然還有最後一招,就是製造各種不能被證實的陰謀論。

記得廿幾年前,那時香港人也很喜歡「北上消費」,到羅湖商業城造西裝、買 A 貨手袋和手錶,到丹桂軒飲茶。在那個未有 WhatsApp 也沒有 Facebook 的時代,就已經有都市傳說,指有人到丹桂軒飲茶之後被迷魂,醒來在一個載滿冰水的浴缸,到醫院求診時發現自己一邊的腎被割了下來。我不知道這個都市傳說背後有沒有甚麼目的,但明顯在香港有人是很懂得玩這一套。

雖然我們身邊有很多資訊是難以核實內容真偽,但是假如內容是完全憑空捏造,例如以上提到的都市傳說,其實很易見到破綻。2014 年、2019 年,香港其實也有人在進行類似的操作;大家記得那個產婦難產的傳聞嗎?

最容易像病毒式擴散的,反而是那些七分真,三分假的傳聞。回到 HKTVmall 這個拖數的傳聞,它應該不是無中生有,但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這間公司財政不穩,尤其是香港目前的經濟環境,很多人心目中想像著香港有多不濟,一收到消息就急不及待要傳出去。一個傳出去都不夠,假如有人從不同渠道收到同一個消息,最終還是會被感染,成為新的思想病毒帶菌者。更重要是,我們通常都只會見到自己想見到的證據。

至於那些自稱 HKTVmall 苦主的,究竟是否真有其人?我在 Facebook 上找到一個公開群組,也花了一點時間去研究。這個群組成立了一年,最初的苦主,主要的投訴說穿了就是 HKTVmall 「店大欺客」,對小商戶苛刻,而且經常有些莫名其妙的罰款。

我的直覺是,不少商戶苦主都是真實的個案,亦覺得有冤無路訴;畢竟他們只是個體戶,而 HKTVmall 就是大財團。怨氣越積越深,由最初追討個別時件的權益,演變是針對 HKTVmall 和王維基本人。

平情而論,世界各地經營平台經濟,財團要同時面對消費者和供應商,總要有取捨;大多數情況,平台都會傾向消費者,往往令產品和服務供應商覺得自己受很大的委屈。Uber 如是、AirBnB 如是、Amazon 亦如是。而且,當平台做得越大,消費者選擇越多,供應商的競爭也越激烈,亦越感到自己是肉俎砧板上,怨氣亦從此而起。

HKTVmall 目前遇到的問題,我認為是因為它傾斜到消費者的一方;但這樣的選擇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消費者眼中,他們幫趁的是 HKTVmall, 而不是個別商戶。我也見到大多數商戶賣的產品,其實都沒有很明顯的獨特性;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個體商戶的確是沒有甚麼討價還價的本錢。

假如你是受影響的商戶,是這些商戶苦主,請容許我也要戴多一個頭盔。我的確不知道 HKTVmall 對待商戶的態度是否真的很惡劣,又或者很冷酷無情。我也清楚明白,很多大公司的所謂 RM、 account manager 做事也真的很得過且過。但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點個人經驗,就是 Amazon、Shopify 以至其他我用過的銷售平台,其實也有很多令人氣餒的時候。

在大企業面前,我們一般人如果權益受損,又或者自己覺得很委屈,其實可以做的事也不多。遠的不說,像我們這些做內容的人,很依賴 Facebook 、YouTube 等平台,但是當我們的頻道和專頁被惡評和封鎖,結果一樣是有冤無路訴,對嗎?

有人以為,在網絡上發動輿論,可以令到大企業屈服。傳媒亦久不久就吹奏這樣的故事,說某人將自己的遭遇放到網上,得到廣大網民同情,最終也還當事人一個公道,大團圓結局。

請不要嫌我重複;人總是會找自己想見到的證據。每日在小紅書、Facebook 等的各種投訴,究竟有多少?假如每一宗都有結果,恐怕這個世界很將會甚麼都以網絡公審去處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負能量旋渦,其實都是不了了之。

最終我們可以做甚麼?有人選擇搬到另一個平台,有人選擇自己搭建網站;但回到最基本做生意的原則,就是任何情況下,能夠直接和消費者建立關係,那應該是最理想的,但在經營上,這種 direct-to-consumer 的模式,其實也是很多功夫。我甚至覺得,當你試過自己處理訂單、收錢、送貨、退貨等,就會發現平台收的費用,可能還是值得的。

順帶一提,有人說大型超市的「數期」更長。其實我自己的經驗是,我有些客戶的「數期」是三至四個月,而我找數給供應商是一個月,結果我也將這筆成本算到經營的計算中。其實做了幾年生意之後,應該視數期為自己的「護城河」,因為我的供應商承受不了當中那幾個月的周轉,而我作為中間人只是負責品質和融資。假如大家不明白為甚麼有些行業經常有判上判的情況,其實很多時就是在於「數期」和「收貨標準」這兩個考慮。

最後,假如有苦主聽到這個分享,希望你們不要覺得我是在講風涼話,完全不是這個意思。我也不是要教各位怎樣做生意。我只是將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分享;這個世界可能沒有真正的公平,但為了生存就必須要變通。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發洩吓唔得咩?」發洩心頭之憤沒有不對,冇話唔得,只不過是沒有用,沒有實際的價值。你究竟是做生意還是找晦氣,絕對是自己的選擇。

4 Comments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