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怎樣問問題?甚麼是創作?為甚麼要刻意犯錯?
5
0:00
-14:04

怎樣問問題?甚麼是創作?為甚麼要刻意犯錯?

真正重要的學習能力,不是簡單知道事情的時間人物地點,而是見到事情之間的聯繫。學習,就是要犯錯;創作,就更加是要刻意地去犯錯。不犯錯的人,很難有進境。
5

昨天講到很多人用 GPT 等工具時,說很多人一心只想找到一個「標準答案」,那是捉錯用神。我這樣講的原因是,太多人指 ChatGPT 等工具提供的答案,總是似是而非。然後我在 YouTube 見到有留言說:「你這樣講是『不對的』;工具做出來,目的就是解決問題。」

可能是我表達得不清楚。在昨天的分享其實都講了幾次,工具只是「幫人搵答案」,但重點是人要知道問的問題是甚麼。假如問問題的時候沒有章法,答案自然就是不對題,似是而非。

我又見到有人在 Facebook 留言說:「假如正反都學的話,最終甚麼都學不到。」

甚麼是「學」?對某些人,「學」的意思就是將「正確」資料放入記憶裡面,並且可以純熟地隨時可以提取出來。但這種心態背後有兩個假設,就是我們知道甚麼是「絕對正確」,而知道甚麼是 「絕對正確」,只要將資料牢牢記住就是。

退一萬步說,自從大家都有 Google 、wikipedia 之類的,這種「強記書傳」的能力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假如今日只記得一件事,那就是:「真正重要的學習能力,不是簡單知道事情的時間人物地點,而是見到事情之間的聯繫。」

我們怎樣知道兩件事之間有關係?哲學上,其實我們永遠都不可以完全絕對肯定兩件事之間有必然的關係;我們只是相信,有些事情之間應該有關係的。

科學方法,重點在於實驗。實驗的意義,在於透過「刻意去犯錯」,用排除法,找出甚麼事情之間是「沒有關係」。

天下間有億萬計的事情,再強的人腦和電腦,都不可能找出宇宙的所有奧祕。而且現在沒有關係的事,不代表未來沒有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的事,其實是非常之少。

悲觀的人,會覺得這種不可知很可怕。但樂觀的人,會覺得人生總會有新奇有趣的事等待被發現。

又有些人,很執意要「正確」的答案。在他們心目中,問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其實我們只知道甚麼是「錯」,但甚麼是正確,其實很多時都是一廂情願。

其實我很怕人家說我的講法是「正確」,因為這樣說真的是太過抬舉。我相信,他們其實只是想說,我說出了一些人心中已經有的想法。無疑,各位是想鼓勵我,而講出大家心中的話,也是社交媒體上的生存之道。

我的工作,說穿了,就是找個題目,然後串連我認為相關的資料,串連的方法,這就是我的觀點;然後就寫寫文章,又或者在 YouTube 上講兩句。

甚至在表達上,我其實也不夠流暢。

很多年前,公司資助我去修讀創意的課程;記得當時教練說,創意,就是將表面上沒有關係的事,找出關係。

這種創意,也許會讓人有「不切實際」、「無厘頭」甚麼是「為創新而創新」的感覺;但我會說:「創意,是效率短期的敵人,長期的朋友。」

某些人有既定的做事方法;在不變的環境,這些既定方法,可能最方便快捷。然而,假如缺乏創造力,一旦遇到轉變,人往往方寸大亂;

所以這個世界總要有些人,刻意去犯錯。不論是創作抑或科學方法,其實都是刻意犯錯。學習,就更加如是。

「從錯誤中學習」這句話知易行難;因為人的慣性,令我們很易重複犯錯。

本來,教育就是讓我們低成本地從錯誤中學習。可惜制度化的教育,卻變成強調灌輸「正確的資訊」;這亦是我們經常提到「填鴨式教育」。

有人以為 Critical Thinking 等於甚麼都挑戰,甚麼都質疑,甚麼都反對。其實,只要不是甚麼都人云亦云,會去找出實證去測試自己的想法,那就已經是 Critical Thinking 。

所以,教育,應該是讓人懂得如何去設計實驗。

有會員在 Telegram 的專區留言說,資訊科技的進步速度越來越快,令人有點透不過氣的感覺。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資訊科技這個範疇的從業員,不少都忠於「設計、測試和改良」這三部曲的方法。這個思想,甚至漸漸被其他範疇所接納,衍生出 growth-hack、life-hack 以及各種 X-tech。

最近幾個星期,我見到很多人嘗試去 ChatGPT 問問題,有些是問得好精彩。科技有多厲害,那是一回事,但科技的普及,讓全民總動員大規模實驗,這才是真正改變社會的動力。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