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ack speed
undefinedx
Share post
Share post at current time
0:00
/
0:00
Preview
5

美麗新世界的求存之道

超高度競爭的社會.資本主義的結局
5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道德經》這句話解釋了很多自然和社會現象。

之前寫了篇關於結業潮和逆市加租的分析。假如要簡單總結,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每當社會和經濟環境轉變,大多數的結果都會是財富和利益更集中;所以結業潮之下,倒閉的店鋪比例上更多是小店,甚至乎受影響的業主,也集中在那些小業主。」雖然我們偶爾會見到有些歷史悠久的大財團捱不過金融危機,但是對比之下,平均而言小企業、小業主的存活率其實是更低,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之低。

大業主憑甚麼逆市加租?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 (substack.com)

相信大家也有聽過 80/20 的講法?但有沒有想過,為甚麼 80% 的財富,掌握在 20% 的人手上?有人認為是因為財主貪得無厭,巧取豪奪,用財富換取權力,用權力換取更多財富。這種觀念沒有錯,但是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其實 80/20 的分配,也是社會不斷演進,不斷淘汰之後的結果?我知道,這樣講會很容易被人冠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惡名;但我只是想回到一開始提到《道德經》的那句說話:「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在寫逆市加租的時候,已經在構想「減租、減人工可以令香港經濟谷底反彈嗎?」當然,這裡聰明的讀者一眼見到,這其實是偽命題,只不過是用來做個引子,吸引大家讀下去。早幾日私底下跟一些朋友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用了一句:「Race to the bottom ,結果也是死路一條。」Race to the bottom 是不少反全球化的左翼社會棟樑愛用的一個形容,尤其是講到企業在世界各地追求更低工資的生產方式,令到工資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環境在變,為了生存,我們必須要作出調節。請不要誤會,我不是叫大家接受減薪,而是希望大家理智分析,究竟有些甚麼因素是我們在個人層面可以控制的,有甚麼因素是我們不能控制,不能改變的。

當然,長遠而言世間沒有甚麼因素是一成不變的;正如凱恩斯所講,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真正的問題,不是減租減人工能否令香港從谷底反彈,而是去明白究竟面前世界在正怎樣轉變,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留意,這裡講的是「轉變」而不是「問題」。

其實我們正在面對的轉變,其他社會一樣在面對。美國的年輕人抱怨,過去幾十年來,收入增長的幅度追不上租金的升幅;尤其是在大城市,這個現象是更加明顯。我們也見到,因為「文憑量化寬鬆」,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連過去的中產生活也負擔不起。結果出現在日本就是所謂的「低慾望社會」,在中國大陸就是「躺平」,而美國也有 Great Resignation 的講法。

另外,短期而言,消費增長放緩,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企業要縮減成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人手。甚至乎,在當前的環境下,那怕是有盈利的企業,一樣會裁員。

我們究竟可以如何自處?以下分享,所講的不只是香港的情況;那怕是生活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也是一樣面對的挑戰。我也可以肯定的說,以下的最終結論,亦應該跟大家明時所聽到的會有點分別。這裡講的是全球,長期的轉變。最後也有一些大家都可以透過改變去做的一些事情。雖然在轉變的過程,有很多事情會令人覺得不安和焦慮,但歷史告訴我們,人類文明進步是不容易倒退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在當中扮演著甚麼角色。

Listen to this episode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利世民 to listen to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