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題要】貨幣只是一個記帳的工具,用甚麼做材料去做貨幣,其實並不是重點,只要所有人都有個共識,貨幣背後代表的財富、價值,貨幣甚至是虛擬,不具形也沒有關係。美元最終取代黃金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一來是因為普遍而言,相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美國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對象。但更重要是,就像國際語言一樣,其實對於用甚麼作為國際語言、國際貨幣的共識,也不是單靠槍炮可以「搶下來」。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上)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中)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是冷戰。在自由貿易的一方,國際金融政治經濟秩序,亦由美國所主導。換句話說,美元成為國際貨幣的基礎,更重要的原因是最能夠代表戰後秩序的國家,就是美國。
其實中共的「偉大民族復興」,說穿了就是相信「中國可以說不」。
中國或許真的可以說不,問題是(一)代價是甚麼?(二)由誰去付?
再者,中共要說不的,不只是貨幣,還有貿易、科技、文化、政治體制等,統統都要說不;更正確一點說,中共想主張自己的一套;但那套究竟具體又是甚麼呢?
人類社會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緊扣。所謂西方的一套,也不是說有甚麼人刻意設計出來,彷彿可以像變魔術般,將整個社會制度變出來。實情是,我們今天見到的現代社會,是隨著時代和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而成。
現代社會不是完美,也有繼續進步的空間;但中國要是有套更好的制度,究竟又是甚麼?假如中共只是換湯不換藥,舊調重彈,為甚麼將過去已經證明行不通的方法,現在又忽然變得可行?
中共在伸張自己一套價值觀的時候,其實亦不得不與現行的主流割裂。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中共,就不難明白過去幾年各種令人意料不及的行為。
中共與美國,可以一刀兩斷嗎?中共不但是扭轉 1978 年以來的方針,否定西方的自由民主和資本主義,它甚至要證明自己比全世界都更民主、更自由、更有效率。
回到這個系列最初的連串問題:甚麼是人民幣國際化?所謂國際化,究竟是甚麼一回事?要成為另一隻具影響力的國際貨幣,需要甚麼條件?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可以繼續下去嗎?人民幣會否成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假如同時有港元和人民幣兩隻法定貨幣,又會怎樣影響香港?就算中共和特區政府不主動放棄港元,我們又會否因其他原因而導致聯匯失守?
01,人民幣國際化,不代表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自由流動。這一點,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甚至乎應該說,中共從來都沒有想過要讓人民幣自由兌換。其實由 1949 到 1994 年,人民幣從來都是一隻只供中國境內使用的貨幣。當年,在中國境內要購買進口商品,首先要拿到外匯券。外匯券,一就是外國人,二就是不同的單位從出口賺取到外匯之後,換來的特權。外匯券制度的用意,就是確保中國大陸永遠都處於貿易平衡的狀態。
02,為甚麼不可以容許自由貿易?怕。怕甚麼?怕漸漸失去控制。失去甚麼控制?要知道,曾幾何時的計劃經濟,每個人首先是一個生產者,然後才是消費者。1978 年的中共,沒有理由不知自己的生產力落後;假如當時完全開放市場,結果可能是工人失業,又或者有些人嘗到了外面世界各種美好的事,變得不再依賴國家提供的工作和日用所需。最初的貿易保護主義,根本目的就是讓落後的計劃經濟國家企業。
03,1994 年為甚麼要改變匯率制度?其實最主要原因,是當時成立世界貿易組織,中國本來也可以是創始成員國,但由於缺乏一個可以兌換的匯率機制,所以中國沒有資格加入世貿。可以說這一輪匯率改革,重點一是廢除外匯券制度,二是令官方的匯率更反映市場匯率。
04,1994 年之後,中國繼續有各種形式的外匯管制。雖然到後來,絕大多數的人口,已經不是國有企業的終生員工,當初堅持保護主義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但過去 28 年來,誰可以換得到外匯,可以匯得到錢出去,可以買得到進口的貨品,生活都過得比其他人舒適。
05,為甚麼到目前中國仍然死守外匯管制?最簡單的答案,就是中國仍然相信,賺到了的利潤,就不要回流到外面。但在一般老百姓的角度,結果就是賺了錢,若不是到農村金融機構,就是用來買 A 股,又或者爛尾樓;最終是冤枉來,瘟疫去。無錯,這就是大陸民眾所謂的割韭菜。
06,當他們見到馬雲馬化騰等人,也得「潤」出去,我相信大陸民眾的情緒是複雜的。有不少人以為,中共對地產和科網富豪的「共同富裕」,是因為中共已經沒有錢,要走到共產這一途。但是如果懂簡單的數學都知,那怕將中國大陸最富有的人,全部財產充公,對於這個大到不能倒的政府來講,其實也是杯水車薪。我反而有理由相信,在中南海的那幾個人,真心以為只要將民眾的不滿投射到有錢人身上,政權就可以繼續做正義的代表。
07,在人人都想「潤」出去的前提下,中共更不會開放讓人民幣自由兌換;因為他們很清楚,會「潤」出去的,不只是富豪,還有城市中的小資產階級。甚至乎,這幫人「潤」出去的動機更大;畢竟在這個講關係的社會,他們知道自己的下一代,只會停留在某個役於人的層次,「潤」出去不是為了自己。
08,既然中共不會讓人民幣自由兌換,那麼「國際化」又是甚麼一回事?其實這個概念,也不是甚麼高深的概念,最簡單,就是中國可以用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購買各種商品。但為甚麼人家願意收人民幣?拿到人民幣,人家又可以到甚麼地方兌換到其他貨幣?
09,再退一步,在離岸市場,最低限度有人民幣的買賣的機制,有庄家維持流動性。這一步,其實早就做好;人民幣離岸市場,現在交易並不多,原因是仍然未有人願意收人民幣。
10,「各國商人先收人民幣,然後再在離岸市場兌換成其他貨幣,不可以嗎?」在零售市場,或者可以,但在國際貿易,金融財經市場,人民幣暫時未能給予人家這份信心。若換了是美元,沒有會人擔心換不到其他貨幣;這就是人民幣和美元的基本分別。
甚麼是貨幣雙軌制?(中) - by Simon Lee | 利世民 - 利世民貼堂壁報版 (substack.com)
11,「在離岸市場製造對人民幣的需求。」中共的下一步想法,就是要人家用人民幣?所謂的一帶一路,很多人會說是「輸出產能」,但換個角度去看,其實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基建工程,不論是原材料抑或工人,許多都是由中國輸出;借出去興建這種工程的貸款,最終也是回到中國。一來一回之後,沿線國家就要長期地向中國還款,這就是在離岸市場人為地製造對人民幣的需求。也可以這樣看:「中國不但輸出勞動力和基建工程,也同時提供融資。」當然,一帶一路國家的權貴富豪,也從中得到不少好處。但過去近幾年,一帶一路陸續遇到了阻滯,就連帶這些國家的政治也出現變化。
12,自從北京由 2012 年開始推一帶一路,可以見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在中共眼中越來越不看重。可以想像得到,這個時候的中共已經認為,自己掌握了一種與別不同,前所未有的國際金融秩序。至少,在中共眼中,這套秩序就算不是世界通行,至少可以在亞洲,為中共建立一個安全區。
13,但偏偏在過去十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遇到阻力。2015 年的 A 股股災後,更令中國股市從此一蹶不振。由這個時間開始,賺到錢的人,若不是將資金轉到樓市,就只有是虛擬貨幣。中國是虛擬貨幣世界第一大國,原因是在圍牆背後,已經沒有選擇可以讓民眾停泊他們的財富。
14,現在中國大陸的情況是,股市死水一池,虛幣亦被禁,住房又不炒,結果就是 7500 億的國家債券,還是全數由央行吸納。在可見將來,更多的人民財富會變成國債;這事亦將不會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15,中共對一帶一路國家,輸出勞力,賺到是這些國家欠下的債。在國內,就人民的財富變成國債。這就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命運共同體」和「共同富裕」。
香港的聯匯制度
16,香港是世界上最後一個銀本位的經濟;1935 年羅斯福的白銀收購法案,令香港的白銀洗失,被迫脫勾。1935 年後,香港成為英鎊區成員,也就是金本位,一直到英鎊區瓦解。
17,港元曾於 1972 年 6 月到 1974 年 11 月一度轉掛美元;由 1974 至 1983 年,港元理論上是自由浮動,但實在上仍然是維持在兌美元的一定區間內。這段日子的美元匯率,高山低谷,所以最終在 1983 年 10 月,香港政府宣布以 7.8 港元兌 1 美元為固定匯率,確立行貨幣發行局制度。
18,貨幣發行局制度其實很簡單;每 7.8 港元背後,就有 1 美元。最初為何有這個比率?在 1983 年 10 月 15 日香港的外匯儲備能夠負擔的承諾,就是這個匯率。另外大家必須記得,貨幣發行局制度,是央行的相反;央行是銀行最後的救命草,可以印銀紙,但貨幣發行局制度卻在理論上沒有多餘的錢去救銀行。
19,反正歷史告訴我們,銀行體系出問題,那怕是有獨立的央行,也往往是大到不能救;唯一的例外,似乎就只有美國的聯儲局、日本央行以及歐洲央行;在 1990 年代以及 2010 年代,日、歐央行都分別都嘗試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去拯救金融危機,結果是整個經濟也就被凝固在那半生不死的時空。美國的情況雖然沒有那麼明顯,但資金長期回報率偏低,一樣在影響民眾的生活質素和經濟的發展。
20,貨幣發行局也好,從前的銀本位、金本位也好,又或者由戰後到 1973 年的固定匯率制度也好,這種匯率制度的大前提,是政府不可能入不敷支,否則最終匯率亦必然失守。這個基本的經濟原理,其實早就寫在教科書裡面,但偏偏在現實世界中,從來都是知易行難。舉世唯一可以長時間維持這種極度嚴格的財政和貨幣制度紀律,就是香港。
21,基本法裡面也有第 107 條,要求政府量入為出,避免赤字以及開支要與生產總值變化掛勾;這條就是為聯繫匯率而設。
22,順帶一提,當年成立歐元區的時候,其實一樣有對成員國的政府赤字有限制;結果就是有好多國家,在政府的帳目以外欠下各種債務,最終還是因道德風險而引發歐債危機。
23,大家聽好了:「港元要是最終被迫脫勾,原因就是特區政府完全無法擺脫結構性赤字。」結構性赤字將會在可見將來出現;但不是今年,不是目前。
24,除此以外,我想像不到特區政府有主動脫勾的動機。當然,也有人問:「假如中共攻台,中港同被制裁,聯匯會怎樣算。」各位,醒一醒好嗎?如果發生這種事,銀行戶口已經不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事,也是擔心不來的事。再講,除非是全部禁止香港的銀行體系進行美元交易,就像將俄羅斯銀行踢出 SWIFT ,否則是不可能「唔畀港紙掛美元」。
25,「有何不可?」因為在市場上擁有美元的,不只是美國政府;市場上每個眾參與者,都可以買賣美元。歐美要禁止俄羅斯用美元,其實是將俄羅斯的銀行從 SWIFT 踢走 。俄羅斯容易招呼,但要將中、港的銀行都踢出,無異於鼓勵另一個制度的出現。暫時我見不到美國政府有動機這樣做。
26,話雖如此,也不代表香港的貨幣制度會一直不變。目前其中一個可能,就是人民幣的應用增加。這裡講的不是自由行買金飾化妝品之類,而是說金融市場上的應用。寫這個系列的觸發點,是因為港交所引入雙幣雙櫃檯制。簡而言之,同一隻股票,同時以港元和人民幣報價;理論上,如果有因為匯率報價差異出現套戥獲利的機會,在市場上有足夠的流動性提供者去接貨。
27,今時今日,以上所講的套戥交易操作和庄家提供的流動性,已經全部自動化;重點在於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是否足以應付特殊的情況;有理由相信這也是擴大人民幣互換協議金額目的之一。
28,任何制度,都是為應付正常情況而設;非正常的情況,絕大多數制度都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處理。之前在其他場合討論港元人民幣互換協議的時候,我最大的擔憂是當離岸人民幣的短缺,也可以同時港元短缺;這種環境下港元人民幣的互換協議,不但於事無補,更有可能令問題變本加厲。
29,可惜,今時今日香港已經沒有說不的空間,也沒有客觀理性討論事情的條件。總之,大家記住,天下沒有零代價的政策,所有制度,必定有成本,只不過是當效益大過成本,就值得去做。做錯決定,往往因為高估回報,低估成本,尤其是低估了長遠的成本。
30,另一個問題就是,得到好處的人,未必是負擔了代價的人。這就是政治。所以,有一派主張就是,如果沒有問題就不要去改動現狀。
31,不要以為只有權貴富豪想保持現狀,社會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就算有各種抱怨,但面對轉變都是有不安的,甚至是社會進步,都會構成不安;所以才有保守主義是社會沉默大多數的講法。
32,忽然改動香港的貨幣制度,肯定是災難。要知道香港有多少債務是以美元結算,脫勾等於叫香港的大財團,財富蒸發。但慢慢的轉變,他們卻會以為,自己最終會接受,適應得到。
33,用更多人民幣好嗎?有人肯收,自然會有人用。用人民幣發債好嗎?有人肯買,自然有人會去發。但如果沒有人收人民幣,特區政府會否帶頭?如果特區政府帶頭收人民幣,那就是法定貨幣的定義。至於人民幣債,溫馨提示大家,強迫金已經開始了買。
34,人民幣國際化,雙循環經濟,說穿了就是離岸一個市場,牆內一個市場。香港,究竟算是在內還是外?
35,在牆內看,雖然可以透過窗口見到外面的世界,但窗口始終是牆的一部分,而且是漏風漏水的一個位置。在牆外,甚至根本不可能從窗口望到屋裡面的情況。以上,就是我對香港目前處境的形容。
36,香港最重要的功能,亦由過去引進外資,販賣國產的股票,變成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
37,甚麼數碼央行貨幣,也會用香港做試點;更正確說,數碼央幣其實是每個人都有個直接掛在央行的帳戶。似乎,這個計劃也沒有甚麼驚天大陰謀。畢竟,牆內要充公任何人的任何物品,只要動手就是,不用如此大費周章。但長遠而言,中美都想爭先去推數碼央幣;尤其是對中國而言,假如地球上大多數人都有個人民銀行的數碼錢包,的確是減低被封殺的風險。
38,正如剛才提到,離岸人民幣最重要一步,是一個用另一隻貨幣的市場,承認人民幣為法定貨幣,也就是政府願意接受人民幣。香港,肯定是第一個地方;時機很可能就是香港終於要以發債來支付政府的開支。
39,我不知道北京有沒有甚麼時間表,有沒有死線,但現在距離以上所講這一步,相信也不會太遠,畢竟香港幾年內將會有結構性財赤。屆時,政府要恆常發債。而且這些債是以人民幣報價,以人民幣交易。
40,相信大家都聽過「劣幣驅逐良幣」。「劣」的意思,是貨幣的兌換匯,高於實質的內在價值。假設兌換率是自由浮動,在自然水平,沒有套戥的空間,那怕一個市場,兩種貨幣,也不會有劣幣的問題。問題是,人民幣匯率,不是自由浮動,亦不一定在自然水平,那就可能會被視為劣幣。
41,反之,因為聯匯制度,港元相對美元,理論上是沒有表面價值和內在價值的分別。當香港有雙幣制之後,金管局最主要的任務,恐怕會是處理在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很重要,所以要講多一次,金管局是貨幣發行局,唯一功能應該就是兌現港元換美元的承諾。貨幣發行局不能任意發行貨幣,所以不能干預市場,無力影響利率,也無力影響物價;但這是優點而非缺點,因為沒有證據顯示,央行操作的成效必然高過代價。但當金管局要同時照顧一個雙幣的經濟,往往就會失去平衡,最終還是回到單一的貨幣基準,就有如當年英國的皇家鑄幣局,要由銀本位變成金本位。
(詳情可以參考此系列的第一篇)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