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什麼關於香港銀行業的重要消息?
彭博社報導香港有幾間銀行計劃成立「壞賬銀行」來處理不良貸款,但隨後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發出聲明否認此事,相關銀行也表示沒有此計劃。
什麼是「壞賬銀行」(Bad Bank)?它的作用是什麼?
「壞賬銀行」是專門處理銀行不良資產的機構。其原則是將銀行中可能出現問題的貸款打包出售給資產管理公司,以改善銀行的資產質素。例如,90年代中國大陸的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改制上市前,就曾透過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不良貸款,這在當時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為什麼金管局對彭博的報導反應如此強烈?
金管局在彭博報導傳出後,在半日內就發出強烈聲明否認,令人好奇並質疑是否因為某些高層人士對壞賬訊息特別敏感,希望禁止或壓制這類訊息的出現。
香港銀行目前面臨的不良貸款問題有多嚴重?
雖然整體銀行不良貸款率不高(約2%),但某些銀行,特別是那些較多支援香港中小企業和物業投資者的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可能相對嚴重。例如,恆生銀行因對前政協陳鴻天的貸款,不良貸款率曾暴升至6%以上,創二十多年新高。
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現況如何?這對銀行有何影響?
香港商業物業市場,特別是寫字樓和商舖,空置率高企(17%),且價格持續下跌,部分甲級寫字樓已跌價五到六成。若銀行涉及這部分貸款較多,問題將會更嚴重。雖然有部分買家(如港交所、科大等教育機構)出手,但供應量大,外資投入不明朗,中資機構租賃也趨於謹慎,使得商業物業市場的出路不明。
香港政府和金管局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潛在的銀行危機?
如果真的出現問題,金管局可能沒有足夠的「子彈」去拯救。香港的外匯儲備理論上屬於港元持有者,並非金管局或政府的「錢」。此外,政府近年持續財赤,難以再動用資金救助銀行。
像湯文亮這類物業投資者面臨什麼挑戰?他們如何應對?
像湯文亮等物業投資者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即使大幅減價求售,也難以找到買家接盤,最終可能導致物業被銀行接管甚至破產。然而,部分投資者(如紀惠集團)選擇「壯士斷臂」,大幅虧蝕出售資產,以換取流動性,這被認為是一種面對現實的自救模式。
香港經濟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問題,並非單一事件能解決。零售、飲食、地產到銀行業環環相扣,整個生態環境都在顯露枯萎的跡象。問題的根本在於香港的結構性缺陷(如高人工、高租金),以及經濟轉型下香港能否維持生存能力和與時俱進。目前的市場趨勢是去槓桿化,大家更傾向於持有現金,減免風險,而非增持資產。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