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back speed
×
Share post
Share post at current time
0:00
/
0:00
Transcript
3

識字也要識人

【實用經濟學】知識和技能的普及,雖然改善了人類整體生活水平,但是並沒有收窄到人與人之間收入和財富的差距。
3

之前提到 Vinod Khosla 對未來的十二個預測。在這些預測中,我特別感興趣的是,他提到專業知識將會因人工智能而變得人人唾手可得,甚至連一般的勞動力,也因為機器和自動化,變到近乎免費。另外,他也提到人工智能在娛樂和設計行業的廣泛應用。不過,他又提到「明星效應」不會消失,名人與追隨者的關係不會改變。

在評論中我提到,不要以為當專業知識變得普及,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和財富會變得平等。

相反,在未來的世界,少數人的財富與收入會更集中。

在未來的世界,究竟甚麼人會在社會和經濟金字塔的最頂層?究竟怎樣才可以擠身到未來世界的 1%,甚至 0.01% ?

今日寫這個題目,一來會為了之前昨天的討論,另外就是有讀者想多講多一點關於大學教育,還有一位讀者希望我講「留下來在香港的人可以怎樣」。

希望這一篇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以下的分享也是我用來提醒自己的。

為何會社會富者越富?

首先,希望大家明白兩件事。

一,雖然未來的人,收入和財富很大可能會變得更不平等,但那怕收入最低的一群,生活仍然會比今日的一般人過得更好。

二,所以,未必人人都需要擠身於金字塔最頂層;甚至應該說,那些刻意為了向上爬的人,往往事與願違。

人類社會其實從來都是收入和財富不均。在古代的世界,絕大多數人都是無產階級,有些人甚至乎連生命也不屬於自己,他們就是奴隸和婢女。

自啟蒙時代開始,才出現「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但生而平等只代表了大家有同樣的基本人權,後天的成就和財富卻要靠個人的努力。所以,社會最終還有有階級,而階級則取決於每個人自己的造化。

也就在這個時代開始,有「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銳意改革社會的好心人,積極推動普及教育。教育普及,也反過來去改變了社會和經濟。現代經濟裡面,擁有知識和技術是最重要的謀生之道。

知識和技能的普及,雖然改善了人類整體生活水平,但是並沒有收窄到人與人之間收入和財富的差距。甚至我們見到,極富有的少數人所擁有的財富,其實是更加誇張。這也是為甚麼我斷言,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將會令這個現象更加明顯。

有些人已經提出要對所有自動化的科技徵稅,以補貼收入最低的一群。不過,我也可以斷言,這樣將財富再分配,亦不足以改變不平均的現實。

很多人誤解了共產主義,以為就是財富再分配。共產的最根本意義其實是將資本公有;資本不只是錢,而是有生產力的知識和設備。所以共產奪權之後,首先充公的是土地、天然資源和工廠,然後才是每個人的勞動力。不過,歷史告訴我們,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最接近共產主義理想的一個範疇,就是知識的廣傳,尤其是當知識變成了經濟運作的核心。大家要知道,懂得讀書寫字,在過去是社會上是特權階級的專利,也就是所謂的仕。時至今日,基本的識字,甚至一般的中學課程,已經變成了基本人權。所以,社會是變得越來越平等,只不過相對的概念,但在程中,也出現了新的不平等。

回到根本的問題:「假如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不是出於知識和技能的差異,為甚麼會出現富者越富的情況?」

簡單的答案是:「一個人的收入和財富,除了取決於知識和能力,更重要是這個人身處的環境,身邊的人,擁有些甚麼資本。」

再簡單一點就是:「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方,認識相關的人。」老生常談就是:「天時,地利,人和」,又或者世俗一點去講:「識人緊要過識字」。

就以 Vinod Khosla 為例,當然他能夠創辦 Sun Microsystems 一定有他的本事;但假如當年他在印度德里的 IIT 畢業後沒有移民到美國,沒有進入 Stanford ,他很可能沒有今天的成功。

類似的情況,普遍存在於創投、科技、娛樂、傳媒、法律、管理顧問、投資銀行等領域。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專業,都有本身的人際關係網絡;在其他社會層面,一樣有各色各樣的人際關係網絡。

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種現象是裙帶關係和精英主義,也可以不喜歡這個現象,甚至選擇不參與;但現實是這些人際關係網絡普遍的存在,背後有一定原因。

簡而言之,人際關係就是收入與財富不均的關鍵,而且在未來會有更大的落差。

識字也要識人

「做人無公關,食屎㗎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電影對白。

建立人際關係網絡,又是不是代表要甚麼時候都忍氣吞聲?這可不是我想叫大家做的,但可惜很多人眼中的公關和人際關係,就是如此虛偽。

與人為善沒有甚麼不對。我在過去的職業生涯,遇過不少這種「忍一時風平浪靜」的人;但不見得他們事業很出眾。因為人際關係不是純粹建立在良好的感覺。

不同的行業小圈子,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常規。

另外,也有些人是「為社交而社交,為識人而識人」。雖然識得更多人,理論上應該會接觸到更多「相關的人」,但「濫交」而來的人際關也是薄弱的,最終很多這種「得閒飲茶」的關係,這群人亦往往「癡癡呆呆坐埋一枱」。

還有一種人將「為社交而社交」變本加厲,變成「無差別自我宣傳」;即是那些有很多不同銜頭的人。有人以為,只要有點知名度就等於有個人品牌。但其實建立個人品牌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做好自己。所以,每個人首先要問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如何成為上位、發圍,而是要問自己究竟想在社會裡面一個甚麼位置;很多人從來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雖然不少群體雖然都有一定的排他性,但每個群體都必然需要新血。而且任何人不論有多能幹本事,亦一定有些事情需要別人協助才能夠完成。假如真的很希望加入某圈子,卻又缺乏人脈,最直接的方法是找個師傅。

但如果自己的品性與某些群體夾不來,還是坦白地面對,不要勉強。

舉例說,在美國想當電影明星,就要成為荷里活的一份子;而美國的電影業從來都在宣傳某些意識形態。假如你的價值觀偏向保守主義,接受不了 LGBTQ 等現象,在今時今日的美國電影圈可能很難混下去。最近 Netflix 話題劇《寶貝馴鹿》(Baby Reindeer),講的其實就是這個題目。

又或者,最貼身一點,在金融中心遺址,假如你想在公營部門、大企業等「上位」,恐怕也要掩飾自己某些價值觀。不單是擔心有人會以言入罪,而是你在同儕之間可能顯得格格不入。

回到最基本的問題,每個人首先應該花點精力去思考,自己想在社會有甚麼位置,想做甚麼,然後才是想辦法打入相關的人際關係網絡。安份守己,意思不是甚麼都不做,而是忠於自己,並且接受自己。

假如你有些想做的事,但發現社會裡沒有相關的行業、群體,又或者現有的都跟自己合不來,你亦不用灰心,因為這代表你可能發現了一個新的機會,去凝聚志同道合的朋友;最終你可能亦因此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甚至行業。

有興趣這自立門戶的朋友,我推介 Seth Godin 寫的 Tribes ;沒有時間讀書的,可以看這一段 TED Talk:

Seth Godin: The tribes we lead | TED Talk

為何要讀大學?

有些事情,我希望自己在 18 歲就懂得明白,例如:「想學習知識是可以透過書本,甚至 YouTube。讀大學的意義,在於建立人際關係網絡。」

過去做管理層的時候,我的團隊班底中,約莫有兩至三成的成員,來自大學的網絡。其他同事代我聘用的人,又有不少是他們的大學同學。

年青人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同學。進入頂尖學府,就是打入精英圈最簡單直接的途徑。所謂的精英圈子,不只是賺錢最多的行業。正如剛才提到,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假如你想做學者,最好也找個有江湖地位的師傅,往後的事業也更順暢一點;畢竟每個師傅都想見到徒弟有成就,光大門楣。

又例如,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在創科和創投行業中的比例遠高於其他院校;原因不是課程的內容,而是史丹福在適當的地方,聚集了相關的人。

大學從來都是精英俱樂部。無錯,選大學,不應只看排名,更重要的問題是自己想做甚麼?要怎樣的人際關係網絡?每間大學都有自己的「地盤」,畢業後想在甚麼地方生活,做甚麼,也是重要考慮。

不是每個人都做創科,又或者做專業人士,甚至不是每個人都要進名牌大學。但不是每個年青人都知道自己的志向;所以選擇最賺錢的行業,也沒有錯。反正賺了點錢之後,發覺自己的品性不合那個行業,就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當然,賺錢多的,人到中年,大多不願意轉跑道;不只是因為賺得多,而是因為自己投資入大半生時間建立某個範疇的人際網絡,欲罷不能。

香港人可以怎樣?

不論是留下抑或離開,道理其實都是一樣:「在適當的時間,出現在適當的地方,認識相關的人。」

金融中心遺址的未來會如何,相信大家都有想法,無謂多講。其實我也不是看得很淡,只不過是迷失的狀況,最終會令這個城市彷彿凝固在某個時間點,社會上流的機會大不如前。

剛才提到,每個人都可以尋找自己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建立自己的網絡,但隨著結社自由的空間越來越狹窄,究竟還有多少這些機會?不要忘記,一河之隔的神奇國度,就連做送外賣,也要有黨的建設,也要有黨委書記。

自由市場和公民社會,其實是息息相關;分別只不過是,一個前者以盈利為目的,後者可能只是出於想改善社會環境的純粹動機。但兩者都是建立在有機、自然的社會人際關係網絡,而神奇國度是不接受這一套。

早十幾二十年,已經很多年青人抱怨社會上流機會越來越少。未來香港的上流機會,可能更加狹窄,也可能只留給那些有藍色血統,有父幹的人,甚至是新香港人。

至於離開了的香港人,其實也有我們的挑戰。人走茶涼,很現實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已經離開了香港的,漸漸會與過去的人際網絡疏遠;昔日在工作上的結識到的朋友,也終有一日也會失去聯絡。適應新生活,所謂人生路不熟,我們所欠缺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欠缺門路。我們要從頭開始,有些人說不要繼續與香港人圍爐,要與當地人打好關係; 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但繼續跟世界各地的香港人連繫起來,亦沒有矛盾。像香港人社區中心這種公民社會組織,目的就是要讓香港人落地生根,融入當地社會,讓我們現在的家園變得更理想,與此同時繼續保持香港人之間的情誼。

簡單總結就是,識字之餘也要識人,尤其是當科技的進步,令很多從前只有少數人在把持的知識,變得更普及。人的真正價值在於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廣結善緣不只是一個人的練歷,也是投資。

最後的補充就是,投資在人脈的回報也有複合增長的效應,所以越早做越好,但任何時候其實都可以開始的,尤其是如果真的想讓自己多開幾度門,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結交更多有緣人。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dcast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