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甚麼那些可愛乾淨、有素質、做好事的人,都被認成日本人,而不是中國人?」在網上見到,中國大陸有對的姊妹,做了有公德心的事,被誤認為日本人。
這對「致91歲的雙胞胎Twins」說要「用個人的優秀和發光」,帶起「崇中媚華」的潮流。
我知道,這裡絕大多數香港讀者,對神奇國度和神奇國民,都感到深惡痛絕。因為香港人的社會和文化被摧毀,不只是因為那個政權,還有支持那政權的小粉紅民族主義份子。畢竟,沒有這些神奇國民,就沒有神奇國度,兩者是互為因果的。
但我希望大家可以暫時先放下「中國人就是這樣」的說法。
我不是說要大愛包容,又或者接受文化差異。我只是想平心靜氣地,討論公德心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公德心,也就是人民素質這回事,是沒有幾代人,都見不到變化。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一樣是到處都見到「請勿隨地吐痰」的告示;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是隨地吐痰,而這種告示也是沒有甚麼作為,但它們的存在,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後來,香港人的公德心意識逐漸提高,最少也經歷了兩代人的時間(大概四十年左右)。但在往後的日子,香港還不時還會發生一些街頭衝突;像甚麼巴士阿叔、的士佬打交、「西客發爛渣」之類的事,還時有所聞。
只能說,在任何一個時空下,總一些沒有公德心的人;分別只是沒有公德心的人,所佔的比例是多少。
至少,香港的經歷說明,公德心不是天生的。我很怕甚麼都訴諸「血統論」,因為這種想法的結論就是:「人生出來的品性是甚麼,就是甚麼;有些人註定做賤民,被統治,有些人天生就是那麼高貴,與別不同。」
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人人生而平等」。為甚麼我們要接受教育?就是我們希望透過後天的努力,讓自己變得與別不同。為甚麼我們要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就是因為我們相信,教育可以令每個人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本能。
甚至可以說,教育目的就是要令我們可以克服一些天生的障礙。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如何透過教育去建立公德心?公德心,到底又是什麼?
公德心,重點不在行為上,而是心態。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公德心,比如撿起地上的垃圾,這些都是很表面;假如只懂得教條式地去記著甚麼情況下要做甚麼,當環境一變,就不知道怎麼有公德心。例如,地上有垃圾你就說撿垃圾,那沒有垃圾的時候,你又怎麼辦呢?
發自內心的公德心,有兩個方面;一,留意到到自己怎麼影響別人;二,有些事雖然不是自己造成的,但假如簡單舉手之勞,能讓大家在公共空間更容易相處,何樂而不為呢?
再細緻一點,公德心其實是:
一,換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也就是同理心。
有些人甚至意識不到自己缺乏同理心;他們對別人的動機,往往做出最壞的假設,總是覺得其他人都是不懷好意。「如果他們不是這樣去看待別人,在那神奇國度,就無法生存了。」的確,在那神奇國度,可能這就是生存的基本原則,但這種人性本惡的假設一旦成為每個人的信念,社會就只會不斷淪落;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二,留心自己的言行,怎樣影響自己,影響別人。
有些人表現得不在乎自己的言行,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們。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很在乎別人怎樣看自己,只不過是有些人將別人的目光和觀點,用扭曲的角度去理解別人;正如上面提到缺乏同理心的問題,有些人往往以為別人做甚麼都是總是要貶低別人。
順帶一提,留心,就是 being mindful ;這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修到的品德。最簡單是透過留心自己的呼吸、感覺、繼而到思想、行為。這種修養,自小開始當然是最好,但成年之後,也一樣可以。留心的人,品德也不會差到那裡。換個角度,不留心的人,往往在影響到別人之後,為自己的魯莽找藉口;例如不留心的司機,不留心的行人,往往在道路上為其他人帶來麻煩。我甚至會覺得,單憑在一個地方的駕駛經驗,大概就可以知道那裡人民的普遍品德水平。
三,區分「公」與「私」。
公德心,其中一個很少人留意到的就是「公」與「私」的界線。
有些人會在公眾場所講電話,講私事,說三道四。除了以上所述,我們是否有留心自己對他人的影響,以及是否知道和在乎別人的感受,第三個問題,是更細膩的。
日本人,很少人會在公眾地方講電話。甚至在香港的某些私人會所,也禁止在餐廳講電話;要講電話,就要到指定的電話室。為甚麼要有這種區分?有人以為這是多此一舉,甚至乎覺得這是只是文化差異。但是我明白,為甚麼在那些公共場合,會有這些限制,說穿了就是:「請不要將閣下的私事公開,其他人不想被迫介入閣下的私生活。」
從前的社會,沒有甚麼私人空間;私人空間、私隱等概念,也只是近年才漸漸變得更複雜。
那怕是香港,一樣有人「私事當公事辦」,又或者「公事當私事辦」。「私事當公事辦」,說穿了就是濫用公權力。但也有些時候,沒有公權力的人,也會混淆了公與私的界線,尤其是在網絡世界,有些人將自己遇到的問題,無限上綱,網絡公審等;那亦未嘗不是一種私事當公事辦。
公事當私事辦,我最記得的例子,就是有次我向所居住屋苑的管理公司要求業主委員會的會議記錄,以及有甚麼成員出席,但管理公司竟然以「私隱」為理由拒絕。那明明是公眾知情權的範圍,卻被變成了私事。
公與私的區分,的確是很考功夫。社會越複雜,「公」與「私」的接觸面也越多,也越多含糊的地方。 這個題目,要另外寫一篇才對。但回到最基本的原則,還是同理心和 mindfulness 。我也必須要承認,自己有很多時也會犯相關的錯誤;錯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反省和檢討。
當然,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說:「你曾經做傳媒,而且是那個惡名昭著的壹傳媒;你們也不是靠販賣社會名人的隱私來獲利嗎?」我只會說,這些社會名人,在努力地在公眾建立自己的形象。我們做傳媒,不是為他們服務,幫他們宣傳;他們也要明白我們,也是為讀者和觀眾服務,有責任將事情的另一面呈現出來。
如果任何人想影響公眾,就要有心理準備將會失去私隱;所以有些人選擇不去影響別人,也不被別人影響,這才是私隱的真正意義。這表面上好像與公德心無關,但我認為這才是公德心這個題目,最被忽略的一環。
不論是個人與個人之間,還是個人與群體之間,設下界限(boundary)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也超越了公德心的範疇。但普遍而言,留意到人與人之間的界線,不去過問別人的私事,我認為也是一種有公德心的表現。
Mind you own business 嘛,對嗎?
最後,我希望大家明白,做個有公德心的人,不是為了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更優越。在個人層面,公德心,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希望大家不要嫌我重複,長氣;但每次見到令自己感到動氣的事,希望大家首先要留心自己的情緒,然後再想一想,自己即將會衝口而出的那句說話,究竟反映了甚麼?為甚麼會我們對某些事感到厭惡?又或者,我們會否在不知不覺間,變成自己最厭惡的那種人。
我們眼中可以只見到別人的缺點,無限放大;這樣做卻不會令我們變成更好的人。當別人被民族主義所淹沒,我們也可以在不知不覺間信仰了血統論。別人因自卑而自我膨脹,也可以引發我們的優越感,以作為心理上的抵抗。
好了。過了一篇文的時間,剛才我請各位先放下「中國人就是這樣」這句話,現在可以隨意重新再拾起了。又或者,你可以選擇用另一個角度去,了解為甚是公德心;我拿這個題目出來討論,目的不是為了讓別人難堪,反省如何令自己變一個更好的人。
甚麼是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