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是日隨想】我與演算法作對
6
0:00
-21:32

【是日隨想】我與演算法作對

機械人最大嘅敵人,仍然係機械人
6

Youtube

本來今日無打算再寫嘢。剛剛幫 看中國梁珍 分別錄完三條片之後,完全消耗晒啲腦力;由芯片講到平安拆匯控骨再到自由黨最後講埋中概股回歸,前後夾埋成三粒幾鐘,極費神。

坦白講,我好懷疑 Youtube 嘅觀眾,究竟係想聽啲乜;係唔係呢啲題目?但我又唔見其他人講(可能有,我唔知。)

講開又講,大家知我有自己嘅頻道嘛? 利世民 - YouTube

實在太多人同我講,拍片喇,錄 Youtube 喇。有段日子,我覺得自己作客去其他人嘅頻道咪好囉。但係好快就發現,呢個世界有兩種人。第一種,想睇啲同平時唔同嘅觀點。另一種,就係想聽啲自己想聽到嘅說話。

兩種人好難同時滿足;我亦假設,多數人自然情況下,都係後者。所以,我都明白我嘅讀者、聽眾群,應該係會少其他人一大段距離。

我又發現,自從轉變咗模式,即係「以拍片為目的」咁去寫稿,呢個 email 嘅 open rate 好似稍為有啲影響。我唔知道究竟係題目嘅問題,定係內容鋪排嘅問題。

抑或純粹只係八月底暑假就快結束前,必然有嘅現象?

Twitter

我嘅 Twitter 都幾廢;廢到一個點,完全係零 engagement 。

當然,我諗主要係我嘅問題,唔同嘅平台,有唔同嘅群眾。但都幾肯定,Twitter 嘅宇宙已經非常擠迫,我亦無乜心機去經營,只係順手將機械式咁貼下堂就算。但似乎順手貼文,係近來 Twitter 好想打擊嘅內容。

好似早兩日篇講 【傳媒解讀片】如何辨別假資訊 Twitter 話係 Sensitive material :

無所謂;我諗我個 twitter 係廢到一個點,應該係唔會有乜嘢分別。

但我都幾肯定係啲簡單原因觸動到佢哋嘅規則。 可能只係見到「假資訊」三個字就 flag ,又或者係 substack 嘅 link 就自然 tag。

其實我都只係想將某啲好重複嘅程序,自動化;但自動化,又好易觸動到 Twitter 、Facebook 裡面專門去捉其他 spammer 嘅機械人。

偏偏真嘅 Spammer ,佢哋又捉唔到。近來我久不久就將 Facebook Page 嘅留言封鎖,又真係好似好少少。

香港人的 PPE

暫時 delivery 效率最高仍然係 email ,雖然更多人係唔用 email 。我又發覺,肯去讀 email newsletter 嘅讀者,水平又高少少。

做人,真係要選擇即合自己嘅主場。但係我仍然覺得,錄片、錄 podcast 有本身嘅價值。但如果話要保留香港話嘅文化,影像聲音嘅效率高過文字好多。當然假裝係內容值得保留到未來。

有乜內容值得保留?歷史囉。講咗都成年嘅「香港紀事本末」,寫極都只係得頭兩章;咁不如斬件上?斬件上又不如先口述一次。

如是者,我自己嘅 Youtube 頻道嘅主題系列之一,就係「紀事本末」。

另一個,就係「香港人的 PPE」。

「PPE?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又係喎,其實 acronyms 真係唔同時空有唔同解讀。

之前有朋友想我講多啲 PPE ,即係 Philosophy 、 Politics 、 Economics ;最初應該係 1920 年代,亦即係近代進步主義最盛行嘅日子,牛津開嘅本科。PPE 嘅特點係跨唔同範疇,著重實用。

呢個初衷,同我當時想將自己嘅平台叫做 unsubject 一樣喎;但 interdisciplinary 嘅意識,唔係三個範疇各有各講,而係要「搓埋做瀨尿牛丸」。 學問功夫,其中之一就係將兩件好似唔關係嘅事,搵出有意義嘅關聯;重點係有意義,而唔係夾硬穿鑿附會。所以呢個 project ,於我而言都係一個自我提升嘅學習過程。

話說回頭,用用下 unsubject,點解整整下又用返利世民呢個名呢。因為 Youtube 上面有啲觀眾話:「咩 unsubject 呀,啲人淨係知利世民之嘛。」好,咁改返喇。呢次 branding 教訓有兩個:(一)市場永遠係正確;(二)attention 永遠都係短缺。

由舊年開始嘅讀書會;我對呢個 project 係完全無放棄過。之前以寫文嘅方式,但諗諗吓講書先至最應該錄片、錄 Podcast ,放返入 PPE 嘅

最近我睇嘅一系列書,其實都有一個重點,就係如何戰勝 cognitive biases。當然,人就始終都會犯錯,但有良好習慣,有系統去減輕犯錯帶來嘅損失,長遠來講,效果可以好明顯。

總之,有拖無欠。

傳媒解讀片

Youtube 頻道最後一個系列,暫時諗到嘅係「傳媒解讀片」;呢個系列,一來希望解吓 social media 嘅 toxic culture ,二來都係要為個頻道去增加下啲流量。雖然我話自己唔志在要好多 subscribers ,但可以 reach 到更多人,梗係好。

究竟可以咁點樣可以增加流量呢?不如就揀當時多人講嘅題目,順個便,從逆思維咁去拆解主流嘅講法;但點樣唔令人感到冒犯呢?我相信都係一種修為。另外就係點樣貼市之餘又唔會跟車太貼呢?暫時我都未諗到。

財經自由講

最後預告,我同自由亞洲電台將會有個每星期嘅節目,叫財經自由講。主題都係中、港嘅金融財經,呢個節目,我嘅角色會係主持兼任類似監製,亦會搵啲拍檔合作主持。

過去幾個月,其實我都有構想過開個財經節目;更想日日,開市一轉,收市一轉,建立大家嘅習慣。聽財經嘅應該係另一個觀眾聽眾群。

更重要係,假如做一個在商言商嘅財經媒體,最理想有三個獨立嘅位置,不多亦不少:

(一)【主持】觀眾聽眾,都係跟人;一條友講財經唔可行,亦唔可能講足咁多日。節目主持嘅 KPI 係 engagement ,要觀眾聽眾建立習慣;

(二)【監製】由前期到後製;由物色主持,搵嘉賓,度題目,搵資料,到後製,包裝,上 social media 出 post 等。有冇一個咁多功能嘅人?我覺得可能有嘅。監製嘅 KPI 係 Growth ,要有新嘅觀眾聽眾;

(三)【Business Development】:除咗賣廣告以外,我見市面上仲有好多方法搵到錢。呢個位最考功夫,係如何 align 觀眾聽眾、客戶以及主持利益。當然,BD 嘅 KPI 係長遠嘅收入。

以上咁計,最少都三個人。監製就一定係全職;反而主持、嘉賓同負責搵生意嘅,最初可以係自由人。當然,創業當然就預咗一腳踢,即係監製為主,兼任另外兩個角色。

但正如剛剛所講,我仲有咁多願望,未能夠全職去做呢個 project 。由於暫時以上呢個目標遙遠咗少少,所以都係作客去人哋嘅平台,一個星期一次,實驗下,又睇下個 feedback 係點。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