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故事令我們更了解人生
0:00
-13:46

故事令我們更了解人生

寫故事,就是探究人生;就算沒有做編劇,明白寫故事的方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鑑賞力。

最近「煲」了 Netflix 上的日劇 Alice in Borderland 。

表面上,這套劇的情節有點像 Squid Game;都是講一班人,被困在一個陌生的時空,被迫要去玩「遊戲」,輸了的代價是性命。但相比 Squid Game,我覺得 Alice in Borderland 有更明顯的哲學意味。 Squid Game 的贏家有獎金,每個角色的 backstory ,也是對社會的控訴。

在 Alice in Borderland 的故事,輸了遊戲的結果是死,但贏了遊戲還是要繼續掙扎求存;劇中人物,能夠生存下去的,都是因為想回到自己本來的生活。

劇情不斷重複觸及到的幾個問題包括:人的求生意志是自然本能嗎?假如沒有希望回到本來的地方,又如何找到生存下去的意義?

我很喜歡這種透過故事去講哲學的手法。但今日我不講劇情,而是剖析寫故事的方法。

絕大多數故事,其實都有一定共通性。學會了建構故事的基本元素,就算不想做編劇作家,最低限度也可以提升自己的鑑賞力。


01,就像 Leo Tolstoy 在《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開首的第一句:「快樂的家庭都是一模一樣;不快樂的家庭,各自有他們的故事。(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

02,任何故事,都必定要有一個主角。主角的人物設定,除了男、女、年紀、職業等,最重要是這個人物的心理缺陷。人人都有心理上的缺陷,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面對自己的陰暗面。一個好的劇作家,首先是能夠坦率地正視人的不完美,甚至可以曝露自己的「心理陰影面積」。

03,角色的「不完美」,不是單純的心地好壞,而是每個人心底裡各種「未能滿足的心願」。 Squid Game 和 Alice in Borderland ,主角都是一名心地善良但無所事事的「廢青」;他們未能滿足的心願,除了錢銀、社會地位,還有愛情、親情等各種遺憾。以上種種心理缺陷,都是故事發展的伏筆。

04,「初夏,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下午⋯⋯」假如用這種故事開場,幾乎可以肯定下一步就是 180 的轉變,晴天霹靂,風雲色變。這種轉變,必須要是劇中人物和讀者都難以理解的。

05,只有將故事角色和讀者一同傳送到一個陌生的處理,才可以令他們放低一直以來的既有的成見我執,去從另一個角度了解問題。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缺乏想像力,但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熟悉的環境。

06,有一個心願未圓的主角,面對一個陌生的場境,故事正式開始。Squid Game 和 Alice in Borderland 的故事裡面,每個遊戲都是陌生的環境;順帶一提,這種情節很適合電視劇,因為每一集,就是一個遊戲。

07,每個故事,可以有多過一個角色。每個角色,亦可以有自己的故事。大故事裡面,又可以有小故事。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關係,其實就是人物之間的關係。

08,每個故事角色情節,都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用劇作的術語,這種故事情節的結構叫 arc ,

(一)首先就是面對陌生環境,發現自己過去的所認識的知識,做事方法,不再有用;然後角色嘗試用新的態度,新的觀點去了解世界;

(二)新的態度,新的觀點,又與主角本身的價值觀,有著矛盾。這個時候,另一些角色的出現,讓主角對自己和世界,有另一個層次的體驗。這些角色有些是過來人,有些是本身人設與別不同的人;他們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對手。角色之間的矛盾,是每個故事的高潮( climax );

(三)角色經過一輪衝突,終於明白,其實不同觀點之間的分別,並非不能化解。角色雖然好像變成另一個人,脫胎換骨,但是當他帶著新的觀念,回到本來的世界,又或者回想從前,從前未能圓的心願,彷彿有另一重意義。故事結局叫 resolution ;就是故事開頭的問題彷彿化解了,主角也進步了,但他還是本來的那個人,甚至世界也沒有改變,但觀念卻變了。

09,我認為 F Scott Fitzgerald 論人設講得最好:「一流的腦袋,可以同時處理兩個對立的觀點,但同時運作如常。」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 F. Scott Fitzgerald

10,作者對故事裡已經發生的事、未發生的事、每個人的心中所想,統統都瞭如指掌;但偏偏這個「上帝視角」,也是每個作者的最大盲點。讀者能否透過角色進入故事的世界,重點在於作者能否擺脫上帝視角,讓角色去帶動故事情節發展。

11,請緊記,劇作者不是聖經創世紀裡面的上帝,心聲、旁白應盡量少出場。其實只要在構造角色和情節的時候,作者能夠投入,描述和表達夠精準,要帶出的道理,自自然然會浮現出來。

12,角色扮演遊戲和劇作,其實有很多相對似之處;過去是遊戲從劇作取才,現在是劇作從遊戲取才。但不論是電腦遊戲、小說、電影、電視甚至廣播劇,其實都可以有娛樂以外的價值。

13,在中文裡面,entertainment 和 recreation 都可以譯成「娛樂」。雖然我知道,有人會反駁說,前者叫「娛樂」,後者是「康樂」。好,但這一字之差的分別,又有甚麼意思?聽好了,entertainment 是被動的,是人家為你準備的,是觀賞性的。至於 recreation 則是你必須參與在其中,才能感受的樂趣。

14,更進一步,劇作者其實可以透過創作,解開自己心結。但我不是說在故事中幻想,純粹發洩在現實中滿足不到的慾望;因為這樣做,其實只是逃避現實。解開心結的意思,是找到一些人生基本問題的答案;既為自己,也為讀者。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