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夏天,對我來講不止是一個夏天,而且是個永遠的夏天;當年我中學畢業,正等待過美國讀大學。那時我已經迷上了個經濟學,嚮往自由市場,希望自己一生都用來研究經濟問題。
6 月 20 日,我已經知道自己快要離開香港,當時的心情是「未出發先興奮」;就在那一天,蘋果日報創刊,兩蚊一份,還要送一個蘋果。我很記得那一天;「嘩,黎智英好勁,第日可以好似佢咁就好喇!」當時我心想。
然後,我去了美國,但發現學術不是我那杯茶,所以用極速完成個學位,然後在 1997 年便回到香港,又撞正亞洲金融風暴。反反覆覆,輾輾轉轉,打過幾份工,見過下世面,然後跟我兩位老友創辦了獅子山學會。
搞智庫學會,非謀利,單身寡人還可以,但當時我剛初為人父,最終也得考慮現實;膽粗粗寫了封 email 給黎智英,想不到他秒回:「明天到我辦公室。」
有機會見兒時偶像,感覺是「有今生無來世」。大家一見面,寒暄幾句閒話家常,問問我正職做甚麼,那裡讀書,家中有甚麼人,然後他就對我說:「Simon 你響香港搞 Think Tank ,唔會有朋友。咁喇,幫我搞報紙;你識唔識寫嘢,寫畀我睇睇。」
如是者,我就加入了蘋果;第一個職位,就是社論主筆。
一個全無傳媒經驗,甚至乎社會閱歷亦甚淺的人,就這樣成為了香港最具影響力報紙的社論主筆。
當時蘋果裡面,有人以為我這個空降的人,是甚麼親戚朋友。但所謂主筆,其實亦不過是駐報館的專欄作家, writer-in-residence。加上蘋果編輯部同事,不少都是社會主義信徒,大家互相對各自立場有所保留。所以多年來,蘋果裡面我沒有很多朋友。
但蘋果就是這樣的一間公司;光譜闊過太平洋。同事之間互相有合作又有矛盾,完全是社會縮影。這也是蘋果的成功之處;出處,不如聚處。作為一家大眾媒體,如果沒有這種凝聚力,貫穿力,最終是不可能成功。
後來,我們這一批自由市場派的人越來越多,我就自封為「蘋果批辦公室主任」;又曰「蘋批辦」。當時另一份主流報紙,有個專欄叫「功夫茶」;我們很滿意「蘋果批」對「功夫茶」這個意象。有時我甚至會認真去分析競爭對手的行文用語,細微末節,希望了解遙遠的那位老闆的思維模式。
那段日子,十分好玩。而我,幾乎每日都會被精神領袖召見;其他人叫他做「老闆」、「黎生」,但我叫他做「精神領袖」;因為他很多想法,每隔三幾天就要我去研究一個新項目。
好多人都只知道黎智英搞過傳媒,搞過蘋果促銷。當年蘋果促銷,早過維基王十幾年,甚至乎 Amazon 也是在轉型當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確有好多條件都未成熟。
蘋果日報也是香港最早有網站的傳媒。後來的 iPhone App ,動新聞拍片(當時也是剛剛有 Youtube),做 3D 立體動畫(Facebook 還未上市,更不要說改名做 Meta ,講甚麼元宇宙)。
還是那一句,很多事情都走到好前。當時黎智英甚至叫過我們去做一個平台,要好好熱鬧,要樣市場一樣的「墟陷」,讓人人都可以發表意見⋯⋯多年之後,social media 成為了大家日常生活一部分。雖然當時已經有討論區,亦有人寫 blog ,但佢已經覺得 social media 係拍片。
「第日啲人會幫自己拍片放上網!」假如當時有人這樣跟你說,相信沒有人會知道你在講甚麼。
黎智英的確行得好前,好前。他每個概念,都獨當一面,隨便一個都是上千億市值的項目。
可惜,蘋果成立之時,黎智英已經不可能用香港股市作為集資渠道。事實上,以百樂門印製借殼上市,亦破了香港上市申請最長時間紀錄。
如是者,黎智英一早就好像被人綁著雙手去做生意。後來各種廣告封殺,更不在話下。
沒有資本市場的槓桿力量,很多投資自然捱不下去。網購?大家知否 Amazon 燒了幾多年錢?
未有 Youtube Channel 之前,我們就搞網上 Live 的答問;大家有沒有想過,在 2007 年搞這些新媒體有多貴?動新聞我們又投資了多少?當年在台灣做機頂盒、電視台,又是多大的工程?
試試叫 Jeff Bezos 跟黎智英調換處境,看看他會怎樣?
黎智英燒的,全是自己的錢。我記得在科網熱潮顛峰時,黎智英的身家在香港排在廿名之內。要知道,他在香港是沒有地產。
沒有資本市場的幫助,我們唯有靠消費者而生存;這是黎智英經營之道,充滿市場智慧。幫蘋果打工,尤其是可以近距離與黎智英工作,這份經歷,可一不可再。
很多前壹.蘋果的人,都說離開了之後很難找到值得自己佩服的上司、老闆。記得十周年報慶的時候,有人送紀念品給我們,上面寫住:「四面受敵,八面威風。」
當我在外面遊走,向外國人介紹黎智英的時候,我都會說:「我師傅,當年細細個偷渡去香港,做童工,之後做實業家,不斷創業,最後成為世界最大專制國家的頭號敵人。」
講的時候,與有榮焉。
有時我會想,假如見到他,他會叫我做甚麼:「Simon ,唔好浪費我嘅犧牲;我得一份自由,都已經押埋落去喇!」
黎智英將自己的自由,押落香港這個概念上面。
香港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份價值觀,一份信念。
亦因為香港是一份精神,一份信念,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香港人;這個身份不是任何政權所頒發,亦不可能被任何威權扼殺。
捍衛香港精神,亦是捍衛自由世界所有的一切美好事物。這不單是為了香港人,亦是為了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渴望自由,對未來有希望,對未知的事情抱有好奇心的人。
原文在 2022 年 6 月 24 日刊於 leesimon.substack.com ;經修改重寫。
一個香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