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Transcript

成功需父幹.澳洲夢要靠父母

高樓價.低工資.學貸重壓.父母銀行成年輕上車最重要金主

曾幾何時嘅美國夢、澳洲夢甚至係香港夢,唔係啲乜嘢奢望;有好幾十年,大多數人嘅合理預期係,只要努力讀書搵份好工,就可以過安穩嘅中產生活。

不過,按照目前嘅情況睇,下一代要白手興家比我哋個一代更難;有啲人話係全球化令競爭越來越激烈,有啲人認為係資本主義社會之下,收入同財富越來越集中。

呢種情況自然會影響到政治同文化。有啲年輕人調整預期,有啲就變得更懷疑全球化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尤其係已發展社會,以上所講嘅情況就越明顯。其實今時今日嘅所謂「右」,不但反對自由貿易,反對資本嘅流動,而且呢一班所謂嘅「右」,不論年紀抑或社會階層嘅跨度都非常之咁闊。

而所謂嘅「左」,亦唔見得好認同自由貿易,唔見得好接受人口同資本嘅自由流動。今時今日政治光譜上嘅「右」同「左」,其實係三十年前嘅「左」同「極左」。諷刺嘅係,新嘅右反而會話支持「自由貿易」嘅人係「左膠」,呢個現象真係有啲不可思議。

「去全球化」會唔會令年輕人競爭細咗?其實以我嘅觀察,過去廿幾年來,競爭最激烈嘅唔係社會上最精英嘅 1%,而係 0.01% 。由 95% 到 99% 嘅競爭,過去都無乜點變化;但由 1% 要去到 0.01 % 就變得越來越難。記得 2011 年有位經濟學家 Tyler Cowen 曾經寫過一本書叫 The Great Stagnation ,話已發展國家早在 1973 年之後,其實家庭收入增長已經開始放緩,好多真係可以提高經濟生產力嘅創新亦「買少見少」,之後嘅日子歐美國家嘅創新其實都只係一啲 low hanging fruit 。當時我同好多人都一樣,覺得 Cowen 係低估咗資訊科技帶來嘅影響。不過,如今睇返轉頭,佢所講嘅亦都唔係完全無道理。

樂觀嘅人就會覺得,AI 同能源科技上嘅突破,未來十年甚至廿年會真係再帶來根本上嘅改變。但悲觀嘅人就會覺得,好多從前我哋熟悉嘅經濟現象,尤其係工作、收入模式等,將會同過去有好大分別;我哋好多人會無咗份工,經驗唔再重要,取而代之係學習新事物嘅能力。好似我呢啲就快五十歲嘅人,過去已經要計劃退休。但去到我呢一代人,保守估計可以活到九十至一百歲;換句話說到八十歲左右,都仍然要繼續有一定經濟價值,否則人生最後嘅廿年會過得好坎坷。

其實我呢代出生成長於 1970 年嘅人,一樣要諗未來三十年嘅生計。所以今集入面先至有感而發咁講:「當下一代以為我哋經濟上對佢哋好束縛,但其實我哋何嘗唔係一樣想尋找發圍嘅自由?」

Discussion about this video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