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Transcript

俄烏戰爭終局的理想和現實

沒有公義的和平

過去兩日,我一直在想「沒有公義的和平」究竟應該叫甚麼?Martin Luther King Jr 認為這種表面上的和平不算是和平;因為最終不是被壓迫的人繼續反抗,就是壓迫的一方繼續行駛暴力。假如暴力得不到約束,又怎樣可以算得上和平。

公義是一個意義含糊的概念,大多數人都是憑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一件事的結果,是否合乎公義。Justice 這個字的字根,是 Just ,也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也有人會從既定的標準去衡量公義,例如結果是否平等。

但我是從結果論去理解公義,也就是說,公義是一種維繫社會的價值,一旦失去了這種由價值所維繫的秩序,最終是很難維持和平。戰後的世界,是人類歷史中罕見的太平盛世,原因之一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建立。

現在世界回到各自為政的狀態,是我們所有人都未經歷過的;這種「誰大誰惡誰正確」的氛圍,彷彿回到百多年前的世界。歷史告訴我們,這種環境下的日子,不論是經濟抑或社會發展,都會進入一個相對緩慢的迷失時期。這也會是美國「內捲」後的國際局勢。

話雖如此,我也明白為何美國會出現「內捲」;畢竟每個政府都必須要衡量本身的能力範圍。冷戰時期美國投入大量資源抗蘇,但自從 1991 年後也再沒有這個需要。現在美國的「內捲」很大程度上也是對應因為資源有限而必須要面對現實。如果是一場沒有任何勝算的戰爭,盡早結束或許是唯一現實的選擇。

所以沒有公義的和平,也是在現實之下,唯一的選擇。如果連現實的唯一選擇都放棄,結果又會是怎樣呢?

我知道很多討論都會站在其中一邊,但我只是想讓大家見到,兩邊立場的基本分歧。但現實當中的國際關係,最終還是現實主導了結果。

Discussion about this video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