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商困境:
新世界發展成功完成882億港元的再融資,創下香港銀行融資紀錄,暫時緩解了債務壓力,但未來需面對高額利息成本(估計每年90億港元),並需繼續出售資產以套現,包括內地物業和香港的頂尖物業,這顯示其流動性壓力依然存在。
恒基地產負債率相對較低(兩成多),但近期發行80億港元可換股債券,雖然票面收益低,卻引發市場對股權攤薄和未來其他地產商可能跟進(如新世界供股)的擔憂。
二三線發展商如英皇國際和佳明國際已出現債務違約,顯示銀行資源可能因「大到不能倒」的新世界而耗盡,對銀行體系構成壞帳風險。
香港房地產貸款總額達3.4萬億港元,其中44%(1.5萬億港元)借給發展商,英皇國際的160億港元違約佔地產貸款1%,新世界的800多億港元則佔8%,這些數字將影響銀行不良貸款率。
商業物業市場:
住宅物業若肯減價仍能去貨,但商業物業(寫字樓、商舖)面臨嚴峻挑戰,空置率創40年新高(商舖12%,甲級寫字樓16%)。
市場缺乏買家,即使劈價五六成也難以脫手,因投資者擔心跌勢持續。
商業物業市場進入「冰河時期」,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泡沫破裂,因虛擬工作模式的興起減少了對實體辦公空間的需求。
行業轉型與就業:
傳統中式酒樓面臨營運模式挑戰,收入規模收縮,多間知名酒樓結業(如明都、紅星、新鬥記),反映港人消費習慣轉變(如習慣叫外賣)。
大學購買商業樓面用於教育用途(如科大接管明都酒樓原址,都會大學購買紅磡物業),顯示教育產業可能成為商業物業的出路之一,但學府是否有足夠能力吸納大量空置樓面存疑。
香港的「總部經濟」面臨挑戰,L'Oreal和LVMH等跨國企業將香港總部併入內地,導致大規模裁員,反映香港作為總部的吸引力下降,儘管金融服務業和IPO仍有優勢。
香港失業率雖未達高水平,但有上升趨勢(3.5%,兩年新高),且裁員潮正從民生低技術行業(如保安)蔓延至高階企業(如領展裁減5%員工),顯示企業正採取成本削減行動。
未來展望與建議:
香港經濟面臨結構性轉型,個人和企業需主動尋找出路,不能寄望政府主導所有轉型方向。
政府的大白象工程(如北部都會區)投入大量資源,但其回報和商機受到質疑,因地產商未積極參與,反映可能存在政策與市場認知落差。
社會上缺乏敢說真話的環境,導致政府可能無法準確掌握問題,進而影響決策,造成「北京眼中香港與香港眼中香港是兩個世界」的落差。
在危機中,個人應避免被淘汰,積極轉型並學習新技能,珍惜現有言論自由,從多元聲音中尋找正確方向。
Playback speed
×
Share post
Share post at current time
Share from 0:00
0:00
/
0:00
Transcript
新世界債務危機未解決.恒地乘機發可換股債套現.商業物業冰河期.領展、L'Oreal 大幅裁員
香港經濟「轉型陣痛」.香港人如何找出路?
Jul 10, 2025
Listen on
Substack App
Spotify
RSS Feed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