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Transcript

後資訊時代の生存之道.綜合三千年人類文明看懂人類終極修煉:人情、德性與創造力

AI 對人力市場的衝擊.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門檻都過唔到點入職場?

AI 時代的社會與經濟變革

在 AI 浪潮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哪些結構性變化?

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尤其對入門級的白領工作產生巨大衝擊。2023年至2025年間,美國的初級白領職位已減少35%。金融、法律、傳媒、行銷和銷售等行業的入門級崗位將會明顯銳減,Antropic 的CEO Dario Amodei 甚至預計,在未來五年內,這些職位的淘汰率可能高達50% 。JP Morgan的首席經濟學家 Michael Feroli指出,AI 可能會導致一種「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 的現象,即企業盈利增加,但就業機會並未隨之增長 。

這種變革如何影響財富分配和社會階層?

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正在加劇。一方面,少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和公司,正以極高的價格被收購,獲得鉅額資本和財富;例如,Meta公司大舉開發AI團隊,甚至不惜以「acqui-hire」(即收購整間公司來招聘人才)的方式來網羅頂尖人才。另一方面,普通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卻可能找不到工作,因為許多他們原本期望的入門級職位已經消失。

AI 時代的教育與學習轉型

傳統的教育模式在 AI 時代面臨什麼挑戰?

傳統教育體系與現實世界正漸行漸遠。過去,學歷和考試成績是衡量一個人能力的標準,但隨著越來越多人獲得高學歷,這些文憑的「信號」(signaling)作用變得泛濫。此外,現代教育模式沿襲了工業革命的思維,採用流水線式的分班、分級和考試制度,將學習視為一種標準化的生產過程。這種模式已難以適應後工業時代的需求。

未來教育的核心目的應該是什麼?

教育不應再僅僅被視為培養「勞動力」或「公民」的工具;教育最核心的功能應回歸到人格的建立;這包括培養個人的修養、倫理道德和人生哲學,這些是 AI 無法取代的能力。在未來,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力,並且學會自我教育,將學習視為一種不斷更新的「訂閱式」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畢業」。

在 AI 時代,個人應具備哪些核心競爭力?

資訊的獲取已不再是難題,AI 可以提供大量的資訊。因此,真正的競爭力在於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工具,並培養以下能力:

  • 批判性思考: 懂得問「為什麼」(Why),而不僅僅是記住「是什麼」(What)和「如何做」(How)。

  • 整合與創造力: 像廚師一樣,能將各種「材料」(資訊)進行巧妙的組織與搭配,創造出獨特的「作品」。

  • 洞察人性: AI 只能掌握主流的人性,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鳴,是人類獨有的能力。

  • 建立個人品牌: 透過各種媒介、題材和方式,展現自己獨特的臉孔、聲音和觀點。

Discussion about this video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