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
0:00
Transcript

北京對港策略的選擇:從收買人心到鐵腕統治

香港為何走向強權高壓?未來又會如何?從香港經驗到世界趨勢:信任崩潰與財政壓力如何將民主推向威權

今日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非主流,但有普遍性的政治思考方式。 回到最根本的哲學,所有政府的兩大核心力量:懲罰與建立價值觀。透過這個簡單而獨特的模型,我們將會理解為什麼有些政府傾向與人民的信任和共同利益,而另一些卻只能訴諸於赤裸裸的權力與壓制。 用這個框架解讀香港近代史的關鍵轉折,看清為何領導者從「懷柔共識」轉向「鐵腕高壓」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展示這個模型如何揭示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這個趨勢正悄悄發生在許多最先進的西方民主國家 。

政治學入門:模型與統治的本質

一種的政治學方法,即「現實主義」或「利益分析」;不談意識形態或對錯,而是純粹將政治視為力量與利益博弈的結果 。中國古代典籍《韓非子》的「刑」與「德」兩個維度來解釋統治;「刑」指的是透過「刑罰」和後果來讓人民服從;「德」則是指透過建立共同的價值觀和信任來進行統治 。

統治者如何建立「德」,即人民的信任?

統治者可以透過三個基礎來建立信任:

  1. 能力: 展現政府有能力解決問題.

  2. 利益: 讓人民和政府的利益一致,例如透過稅收制度使經濟成長同時增加政府收入.

  3. 身份: 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例如民族主義、宗教或意識形態.

香港的政治轉變:從信任到打壓

以2003年七一遊行作為香港政治的轉捩點來分析。最初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基礎主要建立在能力上,認為只要換掉無能的董建華,政府就能重拾民心。隨著時間推移,香港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信任關係逐漸破裂 。能力上的信任因政府表現而受質疑,利益上則因一些大型基建項目(如高鐵)被認為是為中國大陸而非香港自身利益服務 。在2010年菲律賓人質事件後,北京叫停特區政府的外交交涉,更讓港人意識到香港政府無法保護市民,從而觸發身份認同危機 。

當信任基礎崩潰後,政府的統治模式有何改變?

當無法再透過建立關係來維繫統治時,政府便轉向另一維度:打壓。從反國教運動到雨傘革命,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對抗與鎮壓的手段,而非協商,這種模式在2019年後更加明確 。

這種「從信任到打壓」的轉變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嗎?

當一個社會無法維持高速經濟成長,或像歐美發達國家因高福利而面臨沉重財政壓力時,政府便無法持續透過「利益再分配」來收買民心。此時,為了維持統治,政府很可能會轉而採取「威權」或「打壓」的手段。

由於目前在經濟上的困局,香港政府無法在能力(發展經濟)和利益(派錢與再分配)兩個維度上建立與人民的關係,因此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透過改變和改造人民的身份認同來進行統治,同時持續使用成本較低的打壓手段。

這種模式的代價是嚴格限制了經濟發展,但香港亦難以重返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這個簡單的分析模型提供了一個工具,讓我們可以跳出表面現象,從根本的統治邏輯來分析政治事件。而且當一個政府走向威權統治後,通常很難再走回頭,這是一種可以被事實驗證的理論推論;這一點對於理解當前的政治局勢亦尤其重要。

Discussion about this video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