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香港社會各領域都出現了各種亂象,有人形容是「搭棚」活動;這些事件不僅揭示了單一的貪腐問題,更反映出香港制度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敗壞。
近期亂象的具體案例與表現
「細B家族辦」:一個在香港成立不到兩年的信託,竟然能在香港花費400億港元,其背後的黑社會背景直到被警方調查才曝光。
教育與學術: 「藥倍安心」事件揭示了醫生家族成員涉嫌「請槍」舞弊、非法獲取病人資訊等行為。此外,DSE舞弊亂象日益嚴重,來自內地的「教育雞棚」導致今年本地學生的大學聯招(JUPAS)分配比率創下2019年以來的新低 。
政府物流處的「觀音山水」採購事件被認為匪夷所思;一家名為「鑫鼎鑫」的公司,其水質檢測報告與代理聲明都是偽造的,卻能成功中標 。
亂象頻發的深層次原因
事件並非獨立的個案,而是反映了制度性的深層問題;主要源於以下幾點:
制度引入新考量:為了配合國家發展,政府採購加入了「國家安全」指引,這可能導致部門在選擇合作夥伴時,偏向看似「安全」的內地機構;人為干預為騙徒提供了有機可乘的空間。
思維模式的融合:香港過去的制度強調法治與規則,而現在則受到內地「靠關係」、走法律漏洞的思維影響。許多人看到有利可圖,便開始尋找制度上的漏洞**「搵食」。
缺乏制衡與監督: 香港現在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失去了「反對派」;這不僅限於政治層面,還包括能夠質疑權威的媒體(如《蘋果日報》),以及政府內部的監察機制 。當任何反對聲音都被視為挑戰權威甚至違反國安法時,社會就失去了自我修正的能力。
香港的「百病重生」與未來
過去,香港的各種制衡機制(如法治、獨立媒體)如同人體的「免疫系統」。儘管社會存在一定程度的灰色地帶,但免疫系統仍然有效。然而,過去幾年,這個系統被不斷壓抑,甚至被消除,導致香港現在處於「免疫力缺乏」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香港從局部腐敗演變成如今的「百病重生」;這種全面性的「腐化」證明了那句經典名言: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 。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