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都在擁抱AI浪潮時,澳洲企業與民眾為何顯得格外保守?這背後,是市場的固化,還是對未來飯碗的焦慮?
從經濟學的視角,回顧歷史上從紡織機到電腦的技術革命,我們將發現,每一次的變革,都伴隨著恐懼與阻力,但最終,都釋放了人類的無限創造力。
好的,這是一個根據逐字稿內容整理的AI應用在澳洲的問答總結。
為什麼澳洲企業在採用AI方面猶豫不決?
儘管澳洲民眾在日常消費中積極應用科技,但在企業和工作層面,對AI的接受度卻很低。主要原因包括:
市場固化: 澳洲許多行業(如超市、金融服務)競爭不激烈,市場由少數大企業主導。在這種環境下,企業缺乏冒險引進新科技的動機。
缺乏必要性: 許多人感到「自滿」(complacent),認為即使不用AI也能做好工作 。
勞工憂慮: 澳洲人擔心AI會導致飯碗不保,普遍對其感到畏懼。
澳洲人對AI的態度如何?有哪些具體數據?
根據一份畢馬威(KPMG)與墨爾本大學的研究報告,澳洲人對AI的態度充滿矛盾和保留:
信賴度: 僅有36%的澳洲民眾願意相信AI。
接受度: 接受AI協助工作的人不到一半,只有49%。
恐懼感: 58%的人認為AI會帶來「人與人之間連結消失」的風險,因此感到害怕。
監管需求: 77%的澳洲受訪者認為AI需要監管。
澳洲工會對AI的態度和立場是什麼?
澳洲的工會勢力龐大且強硬。他們主要採取阻礙態度,試圖保護勞工權益:
實施協議: 澳洲工會理事會(ACTU)建議,企業若想引入AI,必須先與員工簽署一份AI實施協議。
保障就業: 協議要求企業確保員工就職保障,例如在引入AI後的三年內不得解僱受影響的員工。
政府合約: 如果企業不遵守這些要求,可能就無法獲得政府合約。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類對新科技的阻力是獨特的嗎?
這種阻力並非獨特,而是歷史上反覆出現的現象。
Luddite運動: 在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就有名為「盧德派(Luddites)」的群體反對紡織機,因為這項技術取代了大量手工藝人的工作。
電腦的出現: 在1950年代,初期電腦的計算速度比人還慢,但企業仍選擇使用它們,因為電腦不像人類一樣會偷懶、生病或鬧情緒。
工作轉移: 歷史洪流顯示,人力密集的工作會轉移到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或是被自動化取代。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