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全球有數千萬廣東話使用者,人數可與韓國或義大利等國相當,但廣東話面臨「鄉下話化」的危機,即僅停留在日常生活層面,難以用於學術或專業領域的高階溝通。
語言的生命力不僅在於「保育」(preserve),更在於「孕育」(nurture)和「加強深度」。這意味著語言需要能夠吸收新概念、新詞彙(包括適度引入外來語),並被用於討論科學、哲學、商業等多元且深入的內容。如果一個語言無法與時俱進,處理現代複雜事物,甚至在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中處於「underserved」(服務不足)的弱勢地位,它就可能被視為「次等的文化」。
「學識」的存在旨在提供一個空間,讓廣東話使用者能夠學習和交流高階知識,透過實際參與(如製作廣播劇、參與語言模型專案)來豐富語言的內涵,使其不只是一種日常溝通工具,更能承載複雜的思想和文化。這種對語言深度的耕耘,不僅是為了傳承文化,更是為了提升使用該語言的整個社群的「質素」與社會地位,從而對抗潛在的語言歧視。換言之,語言的豐厚度與其使用者的地位和形象緊密相連,積極發展語言的高階功能,是提升社群整體地位的重要途徑。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