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悉尼公屋選址引發爭議的例子。
答:其中一個例子是位於黃金地段 The Rocks 岩石區的「天狼星」(Sirius)公屋。這棟樓位置極度優越,能遠眺悉尼歌劇院和海港大橋。由於其後現代的設計風格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被許多悉尼人視為「眼冤」。這棟公屋的歷史可追溯至1970年代中後期,當時由工黨政府建造,旨在實現財產均富的理念 。
問:公屋住戶被迫遷的例子是什麼?
答:在悉尼 Paddington,一個名為 Jeff 的郵差在一間「中轉屋」(Boarding House)住了21年。中轉屋本意是臨時居所,但 Jeff 因為太愛社區或收入不足而一直沒有搬走。後來,這塊黃金地段的土地被賣給發展商,計劃拆除重建豪宅,導致Jeff被迫遷離。最終,Jeff搬去與親戚同住。
問:公屋政策為何引發爭議和矛盾?
答:爭議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中轉屋」及「天狼星」(Sirius)公屋位於黃金地段,這類土地被認為可以更好地利用來創造更大經濟價值;二是大眾對於社會責任和個人權益的看法不同。一些人認為窮人也有權利住在好社區,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公屋住戶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應讓市場決定其用途。
問:悉尼的房地產市場有何潛在風險?
答:悉尼的房價負擔能力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二。這導致了市場泡沫化的現象。例如,天狼星(Sirius)公屋重建項目,其發展商最終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導致項目爛尾影響買家和商戶。
問:從這些案例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答:公共房屋的出現並非單純出於善心,而是為了解決城市發展中的治安問題和貧民窟現象。然而,如果社會契約不清晰,即市民和政府之間對於公共房屋的預期存在落差,就會引發爭議。例如,許多人將公共房屋視為「永久權益」(entitlement),而非有期限的福利。同時,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應該與城市的運輸和房屋政策協調一致。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