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不排隊的神奇國民
3
0:00
-19:13

不排隊的神奇國民

文化淺薄,難言道德;這就是禮崩樂壞。
3

很多人見到碧咸、文翠珊為瞻仰女王陛下靈柩,排隊十幾個小時;並盛讚他們可以有特權卻不去用的美德。

但我第一個聯想到的事,是十幾年前,當我的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我們久不久都會去海洋公園、廸士尼;當時最經常遇到最掃興的事,就是遇到那些不排隊的神奇國民。

先此聲明,雖然不排隊的絕大多數是神奇國民,但我不敢一竹篙打一船人,說所有神奇國民都不排隊。

「排隊呀!你邊度嚟㗎?你哋唔駛排隊㗎?」我每次都直斥其非;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會不聲,若無其事,「死」回隊尾。但有時候,有些神奇國民卻要在口頭上佔個便宜說:「那我讓你先。」

過去十幾年來,我一直都有個疑問:「為甚麼去到那裡,見到不排隊的,絕大多數係神奇國民?」

「他們就是這樣。」這種「首先是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論」 ,解釋不到甚麼。

再深入觀察,我發現神奇國民,往往都好像不會從觀察別人行為,去了解得到別人的禮儀規舉;例如飲食餐桌禮儀。

不排隊,可以說他們眼中只有自己,但也反映了他們在離開了自己的地方之後,還是將自己的一套帶到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都會遇到文化差異;但洋人有句講法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孔子入太廟,一樣「每事問」,不懂得別人的規矩,可以問,可以學;不懂,不問,不學,不觀察,然後將自己的一套當做世界通行的標準,別人來說你要守規矩,你反而說人家傷害了你的感覺,還要說自己「讓」別人先上。

這就是神奇國度由個人到政府在世界各地留下的深刻印象。

自卑情意結 與 責任不在我方

有種心理狀況叫「自卑情意結」。自卑與自卑情意結,是兩回事。人總會有無力感,這種自卑的感覺會過去。但 自卑情意結,是揮之不散。有自卑情意結嘅人,無論做甚麼,都會先給自己藉口 ,解釋自己為何會失敗,而且將失敗的責任,推卸別人身上。

責任不在我方 ,這句話大家都應該聽過;而這句話背後,其實也反映了極深的自卑情意結。

「 列強亡我之心不死!」「外國人點會有咁好死?」因自卑情意結衍生出來的句式太多,不能盡錄 ; 被迫害妄想症乃嚴重嘅自卑情意結。

小粉紅、藍朋友何解仇外?其實他們當中,大多數沒有去過外國生活,亦沒有深入了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他們有些或者曾經在外國生活過一點時間,但因為文化差異而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然後就說別人歧視。

外國有沒有歧視?有,到處都有;甚至乎可以大膽說,每個人多少都會帶有色眼鏡去看別人?但你見 Microsoft 和 Alphabet 的 CEO ,都是第一代移民的印度人,所以也不可以說機會只是留給某些人。

問題是:「你們有否融入當地的文化?」我反而覺得,種族歧視最嚴重的人,其實往往就是神奇國民。

為何神奇國民不能容入其他地方的文化?為何神奇國民終日說別人傷害了他們的感情?為何神奇國民那麼容易和別人發生衝突?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何神奇國民總是不排隊?

說到底,人同人相處,除了要知道界線(boundary),在行為上、語言上,也要有一定的共識;這種共識,就是禮儀。

排隊,是一種共識,也是禮儀。

禮儀最高層次意義,就是反映在場的人有共同價值觀;大家都排隊,其實是反映平等的價值觀。碧咸、文翠珊都排十幾個小時的隊,就是因為在這一刻,大家都是英國人。

禮,也可以令人產生一種共同的感覺,身份的認同。

貴族的社會使命

從前的世界,貴族的社會地位,源於他們有「制禮作樂」的能力。制禮作樂,說穿了就是文化工程。文化工程,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人人都願意遵守、服從的規則,例如排隊。

很多人說 英女王去到人生最後幾日,仍然接見委任新首相;但其實她仙逝之後,仍然在發揮他那超凡的影響力。

影響力和權力,是兩回事。有些人,有權力但沒有影響力,結果做甚麼都是要威迫利誘。

神奇國度雖然自詡有五千年文明是禮義之邦,但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日子,大多數人其實都沒有真正的道德楷模典範為模仿對象,

有很多人認為是文化大革命令中國人與傳統價值觀脫節,但其實這個說法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世界上幾乎所有地方,直到百多年前,都同時有兩套文化:一般人的民間風俗以及上流社會的精英文化。兩套文化,有很清晰的分別,也未必有甚麼交流。

民間風俗就是 folk culture ;民間風俗有其活躍生動的地方,但多數都缺乏上流社會有閒階級的優雅,亦往往沒有甚麼嚴格的規矩,更談不上有甚麼道德的價值。

另一邊廂,我們在書本中間接地認識的的傳統文化,往往是過去的貴族階層的道德和社會價值觀。精英文化,功用是維繫貴族階級的既得利益,而非一般人的生活經歷。

嚴格來講,華夏精英和知識份子的文化,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受到衝擊,繼而漸漸消亡。今時今日所講的五千年文明,儘其量只是民間風俗。要知道,民間風俗一直以來不斷變化,只靠口耳相傳,一代傳一代的事,在人口流動之下,很易失傳。很多節慶活動習俗,只有幾百年歷史,更多只是過去百多年的新玩意。

文化傳承:英國人做得到,為何中國人做不到?

「英國人做得到,為何中國人做不到?」據說這個問題最初是由某某名嘴提出,並發揚光大。

英國人,是否保存了傳統的優雅?

正如剛才所提到,每個社會其實直到百多年前,仍然有民間風俗與上流社會精英文化的分別。當我們講傳統文化的時候,所指的多數是上流社會精英文化,而不是舊社會一般人的生活習慣。

剛好在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識字率大大提高。在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多得新教著重教育的傳統,更是自十八世紀以來,就已經有甚高的識字率。

當傳統不只是口耳相傳,而是可以透過文字和文學流傳,上流社會的生活、價值等,不但可以流傳後世,也可以在同一個時空下,由上而下擴散影響改變民間風俗。

適逢這個時代,小資產階級冒起。這個階層雖然沒有貴族身份,但一樣有物質以外的追求,上流社會的喜好,例如音樂、藝術甚至體育競技,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漸漸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事實上,維多利亞時代的書籍,有不少都是關於城市中產與上流社會在生活和價值觀之間的矛盾。

全民教化,在過去的世界完全沒有出現過;甚至過去百多年,也是經歷好多代人的浸淫。

英語文化也是在這個過程,成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同時,英國的虛位元首君主立憲的傳統,也保留到今日。

伊利沙伯二世最為人稱道,就是她在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當中,彷彿是連接著亘古不變的價值。

但有誰想到,英語教育趕得及在大時代爆發前普及,原來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神奇國度的禮崩樂壞

神奇國度在現代化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將上流社會的價值扼殺;綜觀整個新文化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要與過去的上流社會文化一刀兩斷。新文化運動最終一幕,最徹底的一次,就是文化大革命。

有人會認為,新文化運動一直發展到五四,方向其實都是正確的;後來如何一步步走向,是另一個大題目。很多人又回到民族性這三個字上面,但偏偏去除傳統文化最極端的過程,也就是將人性扭曲得到嚴重的文化大革命。

有一點可以肯定,過去百多年來,新中國抹殺了過去上流社會文化。現在中國的所謂傳統,只不過是民間風俗,不能承先啟後,也只可以承載到很膚淺的道德、價值觀。舉例說,端午節食糉,硬要說成是紀念愛國詩人的風俗,這已經是一種膚淺庸俗的表現。

文化淺薄,難言道德;這就是禮崩樂壞。

道德,就是人與人相處之時的仁義禮智信。仁;是以同理心看待別人。義;是公平感。禮,就是人與人之間對行為、語言的共識。智,孔子的定義,不是小聰明,而是安身立命的智慧。信,就是對承諾的堅持。

再講遠一點,大道廢,才有仁義。但是當仁義禮智信皆不存在,這又是一個怎樣的神奇國度?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