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不知道是因為 Netflix 的 The Queen’s Gambit 的關係,還是 Netflix 捕捉得到這個潮流而推出這齣戲,又或者是因為疫情令更多人上網「捉棋」,總之,象棋成為了許多人的興趣。我也在 YouTube 見到越來越多關於象棋的頻道,激起了我對這一門藝術的興趣。
雖然我的棋力一般,但從象棋中,我至少學到兩件事。
首先,假如你發現對手下了一步似乎毫無邏輯的棋,雖然有時的確是對方的失誤,但也可能是你自己未能洞悉對方的動機。
象棋教曉我一個重要的原則:對手行每步棋都應該問:「他為什麼要下這一著?」
道理簡單不過,但許多人卻忽略了這個問題有多重要;尤其是當一步棋表面上看似非常荒謬,這個問題就更加重要。要贏得一盤棋,不僅是每一步都要下得正確,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把握對手的錯誤。尤其是到了中局,開始要「搏棋」時,好的棋手會引誘對手進擊,這時就更應該深思熟慮,判斷是否值得犧牲,「搏棋」後的局面將如何變化。
輕視對手,認為對手只是在胡亂下棋,自己亦很難有進步的空間。
另外,棋盤上所有的資訊都是完全地透明,亦沒有任何隨機的因素,棋局對弈雙方都被假定為是理性,但實際情況中,棋手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行為,一來是因為人是情緒化的生物,二來人類處理資訊的能力亦有限,往往依賴經驗和記憶,以取代分析,結果做出的決定,往往不是最佳的選擇。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下每步棋,做每個決定,都要推算到十幾回合之後;那怕是大師級高手,也不會這樣計算。下棋和其他複雜的決策一樣,人往往都會依賴經驗和直覺。經驗豐富的人,直覺往往也來得更準確。
另外,雖然下棋時大多憑經驗和直覺,但分析和檢討棋局時,態度應該是客觀、冷靜和理性的。高手和低手的最大分別,就是在將經驗內化的過程。有些人只靠死記棋譜,來來去去就只有幾招。有些棋手卻有驚人的創造力,會靈活運用不同組合,原因就是他們懂得去問:「為甚麼要這樣下這步棋?」
套用到棋局以外的現實世界,每當我們見到某些難以明白的事,有很多人會直接跳到結論,指別人的行為是「非理性」。例如每次講到神奇國度的現象,很多人二話不說就拋出「白卡」、「小學生」等貶義的形容詞。
然後,便沒有然後。
我明白,不少人很厭惡神奇國度,尤其是神奇大帝。那些貶義的形容詞,也許是一種有效的發洩。畢竟,香港明明是個不可多得的國際金融中心,他們為何要如此摧殘?當然,可能神奇國度和神奇大帝,就是那樣的不可理喻。
但為如果是這樣的詞,他又為何可以打進權力架構的核心?
不少人都會順著推理,會得出一個超簡單的結論:「舉國上下整個體系都是非理性的,瘋狂的。神奇國度的事,根本不值得花心機花時間去深究。」
但假如舉國上下都是瘋狂非理性,這個現象才值得去研究。再講,單純從或然率和語意邏輯的角度去分析,十幾億人都是不正常的機會有多大?又或者,甚麼才算正常?
希望大家明白,我跟大家一樣,對神奇國度帶來的各種破壞感到極之厭惡。但正正是這個原因,我們更加刻意提醒自己,借貶低他們來發洩情緒,並不能夠令我們進步。相反,終日都只會拋出「白卡」、「小學生」等無意義的發洩,只會令我們淪落到情緒用事,不會理性分析,一個連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水平。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