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娛樂偶像眾生相
2
0:00
-21:21

娛樂偶像眾生相

從王菲、陳奕迅、楊千嬅、Michelle Yeoh 的際遇看娛樂政治化。
2

寫這篇隨筆的第一稿時,飛機誤點,我正在機上呆等;無錯,現在就算是隨筆,我也會稍作修飾琢磨。

每次一上機,我都會盡量將自己與環境隔絕;笠上 hoodie 再加一隻 noise cancelling headset 。我聽的歌,幾乎全部都是 1992 - 1997 年間。

今天,我聽的是 1996 年王菲隻 Di-Dar 。

這一隻大碟,算不算經典呢?對我這代人而言,這一隻碟我認為是林夕和王菲最合拍的作品。尤其是當年這一隻大碟出的時候,我仍然在美國讀大學,很難才買得到這一隻碟。當時日聽夜聽,每一粒音,每一秒,都記得清清楚楚。

後來才知道,這是王菲最後一次廣東歌的大碟。

而剛才我在聽這歌的時候,不期然又想:「王菲會唔會係小粉紅?好可能喇,又唱我和我的祖國,又住北京?但咁又點?會通過去嘅回憶會因此完全變質?」

這幾年,王菲已經沒有公開露面(或者是我沒有留意),她唱現場,我也不敢聽。未必是她退步,而是回憶太過珍貴;我想還是由它沉澱,就像北大西洋海底的鐵達尼號,不要去滋擾過去的想像。

九十年代是大眾媒體開到荼靡的日子;王菲趕得出尾班車,之後的陳奕迅、楊千嬅,我當然有聽過他們的歌,但感覺已經是另一回事。

有個講法指,大多數人都只是喜歡自己成長時聽過的歌曲。但我有另一個假說,就是媒體的發展也有周期,由 1970 年代到 1990 年代,正是電視行業的黃金時代;在美國這一個世代甚至被稱之為 MTV 世代。同一個時空之下,日本流行文化亦瘋魔全球。

香港一樣有那紙醉金迷的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就是那個時候的符號。

成長於 1970 到 1990 年代這廿年間的一群人,其實是幸福的,大眾媒體和偶像文化,塑造了我們的成長經歷,甚至身份認同;大家看有幾多張國榮的粉絲為自己起個洋名叫 Leslie ,就知道此言非虛。

可以說, 1990 年代初成名的歌手名星,「食正」了大眾媒體浪潮的頂峰;在他們之前的演藝人,生活過得去,但未至於身家以億元計起跳,而假如要到 1990 年代尾先才冒出頭的,正是大眾媒體、流行文化的寒冬。

其實不試止香港,美國、日本的流行文化市場,亦在 2000 後進入冰河時期;有人說 Steve Jobs 的 iTunes 救了整個音樂行業,但我認為互聯網帶來真正的文化大革命,令工業化的娛樂圈措手不及。

最初幾年,唱片業抱怨盜版令歌手利益受損;後來他們才發覺,這一代的消費者,要求高了很多。在互聯網的世界,高手在民間。成名之路亦不似從前,只要有個好的經理人,就可以平步青雲。

現在的市場競爭遠比過去激烈;更正確一點應該說,從前的名星,可以很簡單,只有有靚樣靚聲,甚至不用才藝,都已經可以走紅。但是在「後大眾媒體」的互聯網世代,沒有懷才不遇的歌手、演員,只不過是市場競爭大了許多,要跑出就更不容易。

當演藝人遇著這個世界級的大眾媒體低潮,除了轉行,就是面對現實,亦即是「搵人民幣」。

要留意,我這裡講一心想搵人民幣的,不只是香港演藝人。世界各地的運動員,也是一樣為了賺人民幣而改變遊戲規則。

為甚麼在世界大眾媒體的寒冬,大陸市場變成了偶像淘金目的地?其實也只不過是因為大陸互聯網發展的最初,比牆外的世界慢了幾年左右。就是這幾年的時間差,成為了某些人的生存環境。

楊千嬅、陳奕迅等,其實都算是成功消費得到香港這個光環的演藝人。換句話說,他們這一代星,在夾縫之中「食埋呢浸尾水」。

但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要比較不同年代的演藝人,誰的造詣更高。

今日如果有一個重點想大家記住,我會說是:「命運,就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但偏偏在拼搏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站在歷史的那一邊。」

可能會有人說:「鬼唔知咩?」但從我的觀察,確實有很多人沒有察覺到,雖然他們的企位不變,但世界卻變了。如是者,有些人就由偶象,變成獻世派。

由電視、電影、唱片、電台、報紙和雜誌交織成的舊媒體生態圈,娛樂工業就有如割據一方霸權,大家都是盡量避免社會問題;香港的演藝人,算是走得很前。其實在九十年代開始,不止是香港,全世界亦如是。演藝人要有社會觸覺,運動員、甚至企業管理層亦如是。

相比從前大眾媒體的世界,互聯網「去大台化」的「分眾媒體」,就更加多「社會性」議題,甚至像某些人所講的,變得政治化。

中國大陸結界內的互聯網,當然亦避免不了這種政治化的風氣。牆內的政治化,意義又與外面有點不同。小粉紅嘅出現,雖然一部分是黨國宣傳機器思想工程嘅結果,但一隻手掌「拍唔響」,所以偶像要表態支持偉大民族復興,也是小粉紅思想深處的慾望。正如剛才所講,媒體與娛樂事業,都是為了滿足人未圓的夢,政治,其實操作亦大同小異。甚至乎金融財經,科技趨勢等,都是一個時代之下群眾集體的共同願望。

近年在牆內搵北水的香港演藝人,應該都感受到,大陸民眾已經對香港這個概念,失去感覺;反感都叫有感覺,作為演藝人竟然無法令人有感覺,那是很嚴重的危機。

所以,為了融入,演藝人都爭相表態;香港藝人如是,台灣亦有藝人如是。有些人表態之後,又好像有點小成功。結果,一個二個都照板煮碗,港、台藝人的身份更貶值。最終損失最大的,正正就是這群廉價地消費了香港身份的演藝人。

明星歌手運動員,通通都是消費社會的現象;我總算在傳媒混過,也是一名資本主義原教旨主義者,所以我更加清楚明白,媒體和娛樂圈,存在就是為了滿足一些人類心深處嘅空虛。

正如 Adam Smith 話齋:「你估個豬肉佬幫你斬件五花腩畀你真係咁好死呀?佢貪你啲錢咋!」

人類其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基本願望,就是鍾意「追星」;互聯網並沒有改變這個人的基本慾望。

雖然說靚樣靚聲也是主觀感覺,但與政治正確的最大分別,就是任何意識形態都肯定有對立的一方;沒有一個立場可以團結到所有人。所以,這個年頭的星,預了要得失一部分人;如果用中國這個題目為分界線,大多數人都是想賺人民幣的,但另一邊廂的草,其實一樣的青蔥。

說到政治正確,不得不提 Michelle Yeoh 。金球獎嘛,其實剛剛才被人說太過白人主義,今屆就立即頒獎予一套講美國華裔主題的電影,巧合吧?但當我見到 Michelle Yeoh 接受美國訪問的時候,講到美國亞裔少數族群的處境……噫?那一刻我才察覺到,原來她這樣才是真正的入劇;整套劇的演員都是美國長大的亞裔,唯獨她不是,但見她講得頭頭是道,難道這是傳說中的方法演技?

那怕導演已經哎「咳」,仍然繼續演落去,這就是金球獎得獎作品的威力。這就是融入角色。

亞裔代言人這個定位,很多人都想做,也有空間容納多幾個。全球化嘛,人人都在看 Netflix 、Disney Plus 、HBO Max ,還有誰會關心甚麼視帝視后?世界好大,做全地球少數,也勝過在牆內的大多數。

曾經在亞洲流行文化佔一重要地位的大台,時至今日,亦只值幾個豪宅單位。當年的亞視想學當年的無綫;今時今日的無綫,也想重復當年的成功,難怪大台越來越有當年亞視的味道。

另一邊廂,可以看得出,在香港這個市場, Viu 是懂得新時代的媒體操作,而且做得甚為精彩;連小意外大話題,節奏都掌握得妙。

低手,會因為環境因素而被動表態,結果兩面不是人。高手,會製造話題讓公眾表態;這是娛樂,也是政治。

正如《娛樂至死》所提到,大眾媒體的出現,尤其係電視,令政治、經濟、教化等全部都變成娛樂;而互聯網的世界,我會話說是娛樂文化佔據予政治、經濟同教化;從前的純美,如今已經唔夠「得人鍾意」。

If you stand for nothing you will fall for anything. 

最後,我要公開向一位朋友道歉和道謝。話說我在 Facebook 上又講錯了話,指有人為楊潤雄開脫;但後來再細心想,其實那篇文也不是沒有道理,要是觀點不同,實在用不著「單單打打」。自由社會,必然有不同的立場觀點;越是與自己的觀點不同的,越應該去認真思考。

而這篇,就是因為那篇文而啟發的,所以也得向這位朋友道謝。

更重要是我犯了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猜度別人立場背後的動機;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可以是純粹的價值觀,背後未必有具體實在的利益。誅心之論,是一種常見的思想謬誤,真是每次犯錯過後,都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變成自己最不想見到的那種人。

Discussion about this episode

User's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