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言論自由.獨立思考.溝通的三個層次
0:00
Current time: 0:00 / Total time: -8:49
-8:49

言論自由.獨立思考.溝通的三個層次

【是日隨筆】心胸狹窄與狹窄的言論自由空間.為何要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溝通是為了發現被忽略的事

這幾天關於言論自由的討論,令我反省到一件事:

當人民普遍沒有包容不同意見量度,缺乏對新事物,新觀點的好奇心;在這種文化氣氛之下,仍然不會有真正的言論自由氣氛。

政府,當然是扼殺言論自由的兇手,但是當每個人遇到不同的觀點,都只會說:「我都廢事講咁多。」人與人之間,又何來溝通?沒有溝通,對意見不同的人,就只有表面地去想當然;沒有興趣去了解其他人想法,事事都變得教條式的信仰。

狹窄的言論自由公共空間,未必可以扼殺個人想像力;但狹窄的心胸,卻會令人連身邊的事物完全視而不見,漠不關心。

見到不同意見,第一時間就只想到別人是不對的,更要再將自己一直以來相信的教條,再反吐多一遍;這種態度,根本不是要說服別人,而是要再肯定多一次自己的觀點,但試問意思又在那裡?

有時我是刻意從不同的觀點角度,用不同的推論方法,試試看同一個問題,會否得出不同的答案。這種思考方法,在數學解題很常見,但在其他範疇,大家卻好像忘記了這才是思考的藝術和趣味。

人,總是見到自己想見到的一面,只聽到自己想聽到的潛台詞。甚麼是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是推理;推理,就是將事情的因果關係理順。但因果關係,有時不是那麼簡單直接,所以我們所要學習,如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題。用不同方法解題的過程,就是創新。

很多人都會這樣講:「真理越辯越明。」但很少人會想到,真理的意義,不只是為了那最終答案,而是在於找答案的過程。好像任何一個故事,如果只看結局不理情節,那還算是享受嗎?

有些人以為自己掌握了最終的真理,但這個真理原來只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這種思想方法還稱得上是獨立思考嗎?

以上惡性循環,似曾相識吧。

假如說中國文化沒有未來,原因是甚麼?假如希望香港的文化要有未來,我們是不是要時刻提醒自己,那個「無得救」的文化為何走到今天的這個怪模樣?

不要忘記,在我們當中還是有不少中國文化的元素;所以當有人說:「中國人無得救㗎喇!」這句咀咒其實在某程度上,也應驗在我們身上。

「唔會嘅,我哋受過英國人統治,文化唔一樣嘅。」當真?為甚麼這種血統論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外,我講到同理心的意義時,又聽到有人說:「言論自由,與別人的感受有甚麼關係?難道別人感到不舒服,我就不說。」我明;又可能有人以為我是「左膠」。

但我這系列的分享,目的是希望大家會思考,言論自由的意義是甚麼?是否只為了純粹是表明立場?純粹為了表明自己立場,然後就收隊走人,這不就是戰狼外交的態度嗎?

想說服別人嗎?最低層次的溝通是單向的(to inform)再提升一個層次是單向的影響(to influence) ,最上乘的是(to inspire)。啟發,to Inspire 是雙向的,應該是雙方都可以從中得到一點新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啟發。

言論自由的可貴,亦在於透過溝通,讓大家發現一些從前忽略了的事。沒有心理準備去接受新觀點,其實就等於為自己豎立了思想的圍牆。

有進步的空間,自由才有意義。


後記

言論自由這個題目,暫時應該不會再寫;反正有點悶,換換其他的。以下是過去這兩星期就這個題目寫過的文章:

利世民 Substack
【道德情操論】甚麼是言論自由?
Listen now (18 min) | 這幾天,不論是社會,還是自己身邊,都發生了不少事情,讓我想到了言論自由的問題。 「甚麼是言論自由?」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其實又不盡然。至少,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每個都好像差了點甚麼,總有人覺得不滿意。 「言論自由,是用來保障那些令人反感的言論。」這定義是有點「偷換概念」;它不直接說甚麼是言論自由,只是說言論自由的其中一個意義。甚至乎,這個定義也意味著,言論自由必然是有一定的代價。 「沒有自由是絕對的,所以言論自由也不是絕對的。」這個講法,相信大家都聽過,耳熟能詳。你想反駁嗎?又好像找不到它的重點,對吧?…
Listen now
利世民 Substack
獨裁者手冊之資訊不對稱
假如一生人只讀一本關於政治的書,我會推介《獨裁者手冊》(The Dictator’s Handbook)。 可能有不少讀者都聽過介紹過這本書。但最近 47 人案的審訊,見到有個以「匿名」作證的告密者,又令到我想到這本書的一些重點,例如少數人是如何控制多數人。 至於「匿名」告密者,我心目中的問題,不是為甚麼是匿名作證,他背後的動機是甚麼,又或者這個人是否一直以來都埋伏在泛民,收集情報。反正今時今日的香港,有沒有審訊,有沒有證人,恐怕被告都沒有勝算。 我的問題是:為甚麼要公開地上演這一幕? 獨裁者統治,必然是人治。人治的問題,就是沒有制度規章。制度規章下誰有甚麼權力,甚至會怎樣去執行權力,透明度都相對地高。但在人治社會,人的動機行為就不是那麼容易去猜度;用經濟學術語,就是資訊不對稱。…
Read more

Discussion about this podcast

利世民
利世民聲音專欄
【利世民聲音專欄.文字版】 https;// leesimon.substack.com
利世民,香港人,自媒體 Unsubject 主筆。表面上係時事評論人,實際上係世俗嘅哲學愛好者。樂天知命,不問鬼神,意識形態為古典自由主義,人物設定介乎於 Chaotic Good 與 Chaotic Neutral 之間,長期處於存在危機。過去四分一世紀,平均半年就有新興趣方向;由物理學到心理學,由政治到經濟、撈埋歷史、宗教同哲學等,搓埋成為「實用經濟學」、「日常政治學」、「紀事本末」三大內容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