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仍然在節日氣氛中,所以今天還是寫個人的感想。
每年底,我都會自我檢討。今年對我來講,好似有好多新嘗試,但回顧自己所寫過的題目,發覺有許多都是關於貨幣。由年初講 Web3 和加密貨幣,到年中講美元、港元和聯繫匯率。
我過去都有寫貨幣;但年復一年地去寫一個大家每天都接觸的的題目,其實很難有甚麼突破。但今年對這個題目,卻有很多新想法。例如聯繫匯率的結局,我相信不是突然死亡,但也不會永遠地撐下去,所以結果就是在雙軌制之下,劣幣驅逐良幣。
香港貨幣最終會走向雙軌制;回顧 2022 年,這是自己最滿意的一個概念。
YouTube
年初講完一系列 Web3 經濟學,彷彿就沒有下文。
其實,我仍然沒有放棄過將內容結集成單行本,以 ebook 形式再放上網去賣;但這個內容的 upcycling 要有意思,似乎還是要有點配套。
本來我想試試在 YouTube 上分享,結果卻開講了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意外地經營了一個荒廢已久的 YouTube 頻道。
相信這裡有不少朋友都是因為在 YouTube 見到我,而訂閱這個網誌。
YouTube ,其實是個很準確的指標;寫甚麼多人有興趣,從 YouTube 的收視也可略知一二。
我最感興趣的題目,例如科技和讀書會,可惜在 YouTube 上,點擊率卻一般。
反之,到今日為止,最多人看的片,都是講香港;尤其是新加坡與香港的比較。
點擊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我寫的文章,我的觀點,能夠為大家帶來新的靈感;所以,冷門題材才是我最喜歡的。當然,也不是為了奇,為了偏,而刻意去講些其他人不講的題目。每件事,都是我覺得有意思的;我的底線是不要為了搶點擊率而寫文和拍片。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扮清高。我也肯定, YouTube 的遊戲規則,是要追逐議題,甚至要有能力創造議題。這也是一種能力,很重要的能力。怎樣提升自己的演說能力,也是今年要花點功夫的事。
透過聲音連繫香港人
透過 YouTube ,就連我也可以在幾個月內,與讀者、觀眾更接近。其實以前我也有為別人的頻道做嘉賓;但是要經營自己的頻道,才感受到自己主場的感覺。
現實中,我也多了和不同的朋友接觸;尤其是離散在各地的香港人。過去幾年,我一直都有的問題是:「香港人這個身份會消失嗎?」
理性上,再過十幾年,恐怕甚麼是香港人也很難講得清。我也感覺到,在地和離散的香港人,立場也已經越來越遠。所以,我自私地還是想多點連繫在地的香港人;不是為了甚麼人,只是為了自己的感覺。
自從十月開始 Brainstorm 這個問題,終於我想到了嘗試透過製作廣播劇,連繫香港人。
為甚麼是廣播劇?好處最少有四個:
網上世界,已經有太多新聞、評論;以故事模式,一來可以娛樂香港人,亦更能引發共鳴。
既然目的是連繫「在地」同「離散」香港人,以廣播劇模式製作,門檻最低,亦是唯一可以讓身處不同地方的香港人可以參與。
聽電台廣播劇,是很多香港人的成長經歷;借互聯網的方便可以重新建構這個大家的共同經歷。
最後,所有參與的朋友,只是出一把聲,溝通亦只需要 一個電郵地址、 或者 Telegram 帳號;相信這個模式已經是最能夠在保障私隱的情況下,讓大家安心地去參與。
自從提出這個想法之後,有不少朋友響應;上個月有個的 false start ,但最終還是得到兩位朋友出手襄助,第一個 cohort 將在下個月初分組開會,然後就著手製作。
雖然不知道最終會變成怎樣,但希望每個有份參與的朋友,都會覺得是寶貴的經歷。
感覺自己在 2023 年會結下更多善緣;我也想多點互動,讓這個地方多點人氣。
其實去年初都有跟幾個朋友,高明、尹思哲、李聲揚做節目。後來反省,拍檔之間除了要有默契,節目還是要有點鋪排,更重要其中總有個維持秩序的角色,但是又不能太過死板。
2023 年起我希望可以跟多點不同背景,觀點立場的人合作;一來將光譜和眼界拉闊,二來就是保持香港人之間的連繫。
《香港紀事本末》
心目中一直在構思兩本書,也是我心目中揮之不去的兩座大山。
《未奪權的獨裁者》是歷史小說,橫跨的時空由 1849 到 1949 。
《香港紀事本末》是重新記敍香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 2020 年的事。
兩本書都想從新的角度去重新認識歷史;歷史,寫得好的話,可以建立一群人的 origin myth ,以及共同身份。
我當然是想寫香港人;但我想寫的不是簡單的雞蛋與高牆,而是一個更加複雜,立體的故事。
在我心目中,香港是一個中國、美國和英國,都曾經視為成功的象徵的地方。香港的自由和資本主義,比美國過之而無不及。香港雖然是殖民地,但這個城市,處處是大英帝國最自豪的成就。雖然香港自 1841 年已經與大陸社會分道揚鑣,但偏偏就在這裡,讓全世界見到,若然華夏文化能夠成功現代化,將會是怎樣。
寫香港的歷史,不是要爭論自古以來這個地方是誰的,而是希望大家都明白,香港幾乎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典範;香港並非完美,但它真正的美,在於它的多元,矛盾。
香港的文化本應是開放而生機勃勃的。未來的香港,不是靠死守捍衛得來,而是要繼續去開枝散葉,落地開花;為的,也不只是香港人,而是所有嚮往自由的人。別忘了,在 1950 、1960 年代,香港除了收容由大陸來避禍的人,其實也有從亞洲各前殖民地來的專才。
Cosmopolitan 若然譯作「大都會」,略嫌有點失真。Cosmopolitan 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同時有多過一個身份認同,而不會有矛盾;世界上的 Cosmopolitan 社會不多,或許真的只有紐約、倫敦和香港。
不如我定每星期在 YouTube 上講兩章 《香港紀事本末》;每星期兩集,一年下來就有一百集,一百篇文章,這本書應該這樣就寫得成吧。
讀書會:以分享為目的令學習更高效
常言道,性格決定命運。我知道自已的拖延症,是因為多心,尤其是對知識。
沿途一路走來,應承了各位下不少要去研究的題目,想讀的書;有些在電郵,在私訊,在筆記本中,但更多在書架上。但是,當堆積事繼續堆積,想做的事也越來越多,千頭萬緒,亂生枝節。
但這也是我的個性,雖然有時堆積得久的想法;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失驚無神地重現眼前。
效率的最大敵人,不是懶惰,而是多心。但只有多心的人,才會找到不同的角度,新的方法,與別不同的感覺。
2023 年我給自己的挑戰,要做到「高效率學習」;一方面繼續多方面嘗試,但另一方面仍然可以維持高效多產,並且保持一定質素。
去年初的準備 Web3 經濟學系列,讓我學到了很多;回想起來,以分享為目的去學習,極高效率。
所以,我想借重新啟動那被遺忘的讀書會,由自己實驗應該怎樣去高效地學習。
試想一下,假如這裡十個八個朋友,會定期分享自己讀過的書,結果是可以將閱讀的效率,以倍數放大。
YouTube、播廣劇、訪談、《香港紀事本末》、讀書會,就是今年的五個工作目標;背後最終都是希望可以連繫世界各地的香港人,既是相忘於江湖,亦相濡以沫,讓自己和大家都有增長的養份,每日都比之前一日過得更好,做個更好的人。
最後,這幾個星期終於開了個 Telegram Channel ,誠邀各位加入:
Share this post